天天看點

翦伯贊《内蒙訪古》所說的趙長城,曆經2300多年,是否依然伫立?

作者:塞北書生

金戈已朽,鐵馬已逝,隻有秋風依舊吹蕩在陰山南麓。

曠野之上,橫亘着一條土壟。乍一看,低低矮矮的,并不起眼。再仔細瞅瞅,向東望不到頭,向西也望不頭,荒原裡的這種無盡的綿長,總讓人聯想起悠悠的歲月。

1961年夏天,曆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前來内蒙訪古,曾以散文家的筆觸寫下一段文字:

這片沃野,有過秦漢與匈奴的對抗,有過北魏與柔然的對抗,有過大唐與突厥的對抗,還有過金朝與成吉思汗的對抗……

善于修築堡壘的農耕民族,不願陪着遊牧民族去打運動戰與遊擊戰,大多會建起一道長長的城牆,把雙方隔離開來。胡人騎着胡馬,想要窺視中原,先會被長城所阻攔下來,要想扒開一個缺口,很是耗時費力。并且,長城的狼煙很快就會燃起,召來周邊堡壘的屯駐軍隊,随即展開農耕民族所擅長的防禦戰。

其實,長城不僅是一道軍事屏障,還是一條經濟封鎖線。

遊牧民族往往生産力低下,物資相當匮乏,他們渴望着中原的布帛、綢緞、豐富的農産品、精美的奢侈品,甚至搶奪一袋糧食或一口鐵鍋,都足以讓他們欣喜。有了長城,就無法随心所欲地搶掠了,他們便跑到邊塞關口,要求展開以物換物的交易。

當雙方和平相處的時候,中原君王便敞開邊塞關口,實行“互市”貿易。當雙方針鋒相對的時候,中原君王便關閉邊塞關口,擺出刀槍弓箭,實行經濟封鎖。那道長長的城牆,以及巡邊的将士,也就成了那些越境走私的民間商人的噩夢。

翦伯贊《内蒙訪古》所說的趙長城,曆經2300多年,是否依然伫立?

戰國趙北長城遺迹(標頭市西邊牆村附近)

長城,應該是高高矗立的。然而,陰山南麓的這條土壟卻是如此低矮,它們到底經曆了多少年的風雨侵蝕呢?

博學多識的翦伯贊先生,揭開了謎底:

翦伯贊先生将此次行程的所見所感,寫成一篇《内蒙訪古》,登載于《人民日報》(1961年12月13日)。由此,掀起了一場北方文明與長城文化的研究熱潮。

文章之中,翦伯贊先生把這段戰國時期的趙長城,譽為“一段最古的長城”。

如今,這段最古的長城遺址,正式名稱是“戰國趙北長城”。

然而,趙武靈王修築的這段長城,還不算是最為古老的。

早在公元前333年,他的父親趙肅侯“圍魏黃,不克。築長城。”(《史記•趙世家》)

也就是說:“趙肅侯圍困魏國的黃城,沒有攻克。随後,修築了長城。”

這段長城稱為“趙南長城”,又稱“趙肅侯長城”。

趙南長城,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的涉縣、磁縣、臨漳、成安、肥鄉,沿漳河故道北岸,用漳河和滏河堤防相連,擴築而成,故學術界又稱之為“漳滏長城”。遺憾的是,此段長城早已埋于數米深的地下,地表蕩然無存。

相比之下,戰國趙北長城則要明顯得多,至今猶有幾段高達數米。

在《内蒙訪古》之中,翦伯贊先生也寫道:“我們這次通路標頭,曾經登臨標頭市西北的大青山,遊覽這裡的一段長城。這段長城高處達五米左右,土築,夯築的層次還很清楚。東西縱觀,都看不到終極。”

(未完待續)

作者:徐麥涵道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