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陽修《秋聲賦》,是不是無病呻吟

作者:日斜寒林
歐陽修《秋聲賦》,是不是無病呻吟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飒,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号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号憤發。豐草綠缛而争茂,佳木蔥茏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是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争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歎息。

歐陽修《秋聲賦》,是不是無病呻吟

解讀

童子說,深夜裡沒有人,哪兒來的聲音呢,大概是風吹樹葉的聲音吧。沒有情調之人或者是說沒有什麼思慮之人,如這吃飽睡,睡了吃,有吩咐就動一動,沒言語就站着或蹲靠着打盹的童子,自然是聽不到風吹樹葉的背後意義。

而作為飽讀詩書又有着儒家士人擔當天下責任的歐陽子先生,自然能聽到這風聲所吹奏的曲音。而所謂秋聲,卻先不說聲音,先寫形狀。顔色清澈湛藍,萬裡無雲,再寫氣溫,清冷入骨,據此可知,寫下此篇的時候應是深秋近冬的霜降之後立冬之前的一段日子,大概就是現在這個日子吧。而且還是在北方,大範圍是在淮河秦嶺以北。在南方是感覺不到如此清晰可辯的秋季的。現在的江南,說的清夏秋,又辯地明秋冬嗎?如果歐陽修當年處在江南之地,恐怕也就寫不出這傳世名作了吧?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靜、山林空曠。以上才是這秋聲所形成的關鍵。

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隻要内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鬓發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并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争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隻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歎息。

春夏秋冬,四時都有其魅力,春風夏雨秋聲冬雪, 本就是很自然的現象,沒那麼多複雜性,複雜的其實是人心。春天的花開了,可喜也可悲。秋的果子熟了,可摘可不摘。因為人有太多的感性因素,而且是随着心态在不停的變幻着,今天開心自然覺得春天的花開的豔,明天不開心就覺得秋天的風吹得不止是身寒,還有心冷。多愁善感自古至今永遠是這幫飽讀詩書,自認為擔當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的專利。像那愚笨的書童,就想不到這許多,隻顧着沉沉睡去,又何嘗不是一種i幸福。像我在深夜仍然在筆耕不辍,雖然連自己都不知所雲,更何謂有幸點進來的各位看官了。見笑了,這江南的深秋,到處鋼筋混凝土的大都市,聽個蟋蟀的叫聲都很奢侈。那就聽我這一篇無聊的唧唧吧。

謝謝

歐陽修《秋聲賦》,是不是無病呻吟

你還能讀到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