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阳修《秋声赋》,是不是无病呻吟

作者:日斜寒林
欧阳修《秋声赋》,是不是无病呻吟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是不是无病呻吟

解读

童子说,深夜里没有人,哪儿来的声音呢,大概是风吹树叶的声音吧。没有情调之人或者是说没有什么思虑之人,如这吃饱睡,睡了吃,有吩咐就动一动,没言语就站着或蹲靠着打盹的童子,自然是听不到风吹树叶的背后意义。

而作为饱读诗书又有着儒家士人担当天下责任的欧阳子先生,自然能听到这风声所吹奏的曲音。而所谓秋声,却先不说声音,先写形状。颜色清澈湛蓝,万里无云,再写气温,清冷入骨,据此可知,写下此篇的时候应是深秋近冬的霜降之后立冬之前的一段日子,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日子吧。而且还是在北方,大范围是在淮河秦岭以北。在南方是感觉不到如此清晰可辩的秋季的。现在的江南,说的清夏秋,又辩地明秋冬吗?如果欧阳修当年处在江南之地,恐怕也就写不出这传世名作了吧?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以上才是这秋声所形成的关键。

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其魅力,春风夏雨秋声冬雪, 本就是很自然的现象,没那么多复杂性,复杂的其实是人心。春天的花开了,可喜也可悲。秋的果子熟了,可摘可不摘。因为人有太多的感性因素,而且是随着心态在不停的变幻着,今天开心自然觉得春天的花开的艳,明天不开心就觉得秋天的风吹得不止是身寒,还有心冷。多愁善感自古至今永远是这帮饱读诗书,自认为担当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专利。像那愚笨的书童,就想不到这许多,只顾着沉沉睡去,又何尝不是一种i幸福。像我在深夜仍然在笔耕不辍,虽然连自己都不知所云,更何谓有幸点进来的各位看官了。见笑了,这江南的深秋,到处钢筋混凝土的大都市,听个蟋蟀的叫声都很奢侈。那就听我这一篇无聊的唧唧吧。

谢谢

欧阳修《秋声赋》,是不是无病呻吟

你还能读到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