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應鄠邑朋友相邀,到渼陂湖去玩,可我們驅車到跟前時,才發現園區因疫情關閉啦。
掃興中,我們又驅車趕赴周至的重陽宮看菊花,可是,到了那裡,也吃了閉門羹,菊花園因為近期大雨進水和疫情的因素也謝客了。
快到中午了,鄠邑朋友邀請我們去縣城東大街吃當地有名的——擺湯面;飯後,再遊覽跟前的小鐘樓,也不虛鄠邑之行。
我們來到戶縣飯店的關中風味小吃城,點了擺湯面和當地的一些特色美食,如油炸麻團、蒸菜團、涼調花椒芽等。
飯店師傅建議我們把擺湯面換成臊子面,因為深秋天涼,擺湯面的湯上桌很快就涼了,肉湯一涼,面挑進去擺再提上來就不好吃啦,其實,兩個面用的臊子和面條都是一樣的。
我們就聽從了師傅的建議。
服務員把臊子面端上桌,哇,面上面是一層滿滿的肉臊子,色澤誘人,勾人食欲。
用筷子攪開面,面條是手擀的,薄如蟬翼,透明發亮,彰顯擀面的功夫很不一般;臊子裡面主打的是肉丁,配有豆腐、豆幹、黃花和木耳丁等,聞着香,吃着更爽,特别是肉丁,燒制得别有風味,肉香耐嚼,入肚舒暢。
本來,按照飯量,我吃一小碗面,加上一些其它小吃如蒸菜團、炸麻團等就夠了,可是由于臊子面太好吃的緣故,一碗面竟然沒有飽;同行的當地朋友又給我叫了一小碗。
兩小碗噴香的臊子面下肚,我腹中才有了飽脹的滿足感!
吃完,我告訴朋友,這是喜面的我,有生以來,吃得最好吃的臊子面。
當地朋友告訴我,臊子面在鄠邑農村是待客面,已有上千年曆史。家中每當有貴客來臨,主婦都會割肉擀面,用噴香的臊子面招待客人。
臊子面好吃不好吃,手擀面隻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臊子做得好不好來定!
喜歡上鄠邑臊子面的我,問當地朋友臊子面是怎麼做的?旁邊家在農村經常做臊子面的她媳婦,道出了制作秘密。
用料:五花肉、豆腐、豆幹、黃花菜、木耳、蔥花等。
五花肉洗淨後,用刀切成小丁,豆腐和豆幹、黃花菜、木耳也切成小丁;蔥花切碎。
炒鍋燒熱,下肉丁,用小火煸出油後,點一點醋進去激一下肉使其變嫩,再加入水慢炖半小時,下豆腐和豆幹、黃花菜、木耳丁,熟後出鍋。
另用鍋下擀好的面,面熟後,撈入碗裡,澆上做好的肉臊子,上面再撒上蔥花,一碗香噴噴的鄠邑臊子面就大功告成啦!
朋友,您喜愛面食嗎?愛的話,就按照秘方做一碗噴香饞人的鄠邑臊子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