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的門楣上,懸挂着幅對聯,甚受人稱道。聯文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成都武侯祠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作者趙藩,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遊諸葛亮祠時看所感而留下。上聯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闡明用兵打仗能使用“攻心”的政策,反叛就會自然消除;感漢自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軍事家,并不隻憑武力去取勝。下聯提出“審勢”的觀點說,不審時度勢,施政方針或寬或嚴,都會造成失誤,後來治蜀者要深悟此道。聯文“攻心”和“審勢”兩個方面,概括了諸葛亮施政治國和用兵打仗的成功經驗,成為受人矚目的名聯,廣泛流傳。

諸葛亮在隆中耕讀時,就能審時度勢,被大名士司馬徽稱譽為“識時務的俊傑”。他的《隆中對》,具體分析了天下形勢,緊緊把握住當時時局發展的趨勢,是一篇審時度勢的好文章。他出山後,輔佐劉備、劉禅父子,開創基業,治理蜀國,進行複漢統一大業,處處都表現出不拘死理,能審時度勢。

赤壁大戰前夕,他出使江東,遊說孫權,建立了抗曹的聯盟,就是他透過現象,正确分析戰争雙方形勢,審時的結果。

人蜀後,他的《答法正書》,提出“恩威并濟”的治蜀方針,力矯蜀地“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狀況,充分展現了他因時因地制宜的法治思想。平定南中的叛亂之後,在要不要留漢官、漢兵來治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他根據實際情況,不留兵不留人,收到了“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良好效果。

在對待東吳的問題上,他一次又一次地“應權通變”,根據形勢的變化,制定相應的政策,派使臣去江東,鞏固和發展了吳蜀同盟,使蜀之“北伐無東顧之憂”,維護了北伐戰略目标的順利實施。他審時施政最典型的例子,是處理法正亂法這件事。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諸葛亮治國,以執法嚴厲著稱,揮淚斬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他的執法,也有寬大不究的一面,卻很少為人知曉。法正任蜀郡(成都)太守後,大行個人報複,“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種強烈的報複心和嚴重的違法亂紀行徑,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有人就對諸葛亮說:“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将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法正太霸道,簡直無法無天,從前請他吃過一餐飯的人,就受到賞賜,和他小有沖突的人,無不受到打擊,甚至擅自殺掉好幾個曾說過他壞話的人;應該轉告劉備,對他加以管束。諸葛亮卻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狠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翺翔,不可複制,如何禁止法正不得行其意邪!”

對于法正的犯法,他人隻是要求諸葛亮轉告劉備,加以限制,諸葛亮不僅沒有答應,反而發了一通議論,袒護法正,認為他有功,不便制止。東晉史學家孫盛,為此指責諸葛亮說:“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素以執法嚴峻的諸葛亮,說了這番失政刑的話,原因何在呢?

法正原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為官,他極有謀略卻不受重用,還被人诽謗為無德行。于是,他就和張松等人暗中投靠劉備,向劉備密告蜀中山川形勝,關隘道路,以及兵器府庫人馬多少等情況,還繪成地圖送去,為劉備攻取西川立下大功。劉

備攻下成都後,法正作為蜀中“思得明君”的那一派人物的代表,受到劉備器重,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将軍,對外管理京城的行政事務,對内作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法正亂法不受制裁,馬谡戰敗卻被斬首,原因在于二人所處時期的政治形勢不同,二人身份不同。馬谡被斬是在諸葛亮第一次揮師北伐之時,軍紀不嚴不行;他又是諸葛亮的朋友,若因他廢棄法紀,則難以服衆,北伐大業将難以繼續。而法正亂法是在劉備初人蜀地之際,他又是劉璋舊部中率先投靠劉備的極有影響的人物,若嚴加追究,勢必造成混亂,引起劉璋舊部的離心,不利于劉備集團統治的穩定。是以嚴斬馬谡,寬縱法正。這一寬一嚴,正是諸葛亮審時度勢,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政事的具體展現。

諸葛亮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審時度勢,使自己适應發展變化的客觀形勢,是他獲得榮辱和事業成敗的重要條件。他著《論讓奪》一文說:“範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含相為功;太伯以三讓為仁,燕哙以辭國為禍;堯舜以禅讓為聖,孝哀以授董為愚;武王以取殷為義,王莽以奪漢為篡;桓公以管仲為霸,秦王以趙高喪國。此皆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暗者以辱亂也。”

讓,指辭讓,禅讓,自動讓出君王位子;奪,指奪權,奪君位。這兩種情況在曆史上屢見不鮮。諸葛亮搜集了讓、奪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對曆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加以評論并總結。

範蠡是春秋時越國的大臣,他幫助越王勾踐發憤圖強,在消滅吳國,報仇雪恨之後,棄官經商,這是一種高明的行為。戰國時的虞卿,遊說趙孝成王,受任為上卿,他為趙王聯齊合魏以抑強秦而建立了功績。周朝的太伯為了實作父親的遺願,三次把君位讓給他弟弟季曆,成為仁德的楷模。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哙,他把君位讓給相國之子,卻招來禍亂,結果國滅身亡。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唐堯、虞舜都因禅讓君位而成為聖君,西漢哀帝劉欣想效法堯、舜,把帝位讓給董賢,被視為愚人。周武王因攻滅商朝而成為正義的象征,王莽卻因篡奪漢朝的帝位成了竊國大盜。齊桓公因重用管仲而成了霸主,秦王因重用趙高而招來亡國。

同樣是讓,有的獲得了好名聲,有的卻遭到殺身之禍;同樣是奪,有的是以稱霸,有的卻是以亡國。這些事例的行為相同而結果截然相反,為什麼呢?因為客觀情況和形勢不同,行為雖然雷同,其結果絕不會一樣。是以,諸葛亮的結論是,一個人必須洞明事理,作明智之人,若愚昧不明,就會遭到羞辱,帶來禍亂。

審時度勢的觀點用于人際關系,就是靈活變通,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差別對待,妥善處理。諸葛亮在這方面也是一位成功者。他以一個年輕士人的身份,加人到已有二十多年曆史的劉備集團中,以謀士官至丞相,“權傾一國”,這說明他十分善處人際關系。史書中也留下了很多關于他審時處事,善待同僚的事迹。

衆所周知,關羽有個“美髯公”的雅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雅号不是如《三國演義》書中所說,出自漢獻帝,而是出自諸葛亮。這雅号是由馬超歸降劉備引出來的。

馬超是将門之後,武藝高強,聞名于中原。他在漢末起兵反曹,在潼關大敗曹軍,曹操很感歎地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後來,他被曹操用計打敗,亡命入蜀,投靠劉備。劉備深知馬超的名望和武藝,破例封他為平西将軍。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聽說後不悅。他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本領可與誰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性護前,恥為人下”,驕傲自大。關羽的信,表面上是在問馬超的本領,實際上是對馬超一來就受到重用不滿,想争勝尋釁。為了維護蜀漢内部的團結,讓關羽安心鎮守荊州要地,于是,諸葛亮寫了一封不貶低馬超、又贊揚關羽的信說:“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并驅争先,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關羽的胡須長而美,是以諸葛亮以“髯”來代稱他。馬超是個文武全才,算得上一代豪傑,但是比不上蓋世超群的美髯公。關羽看信後大喜,認為自己受到諸葛亮的最高推崇,他非常得意,便把這封信拿出來在賓客中傳閱。關羽“美髯公”的雅号就是這樣得來并流傳開的。

蜀國有五位著名的大将,分别是: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其中的黃忠,原為荊州長沙太守韓玄的部下,任中郎将,赤壁之戰後才歸附劉備。他的職位低,在劉備集團中資曆淺。劉備入蜀,黃忠随行。在攻奪西川的多次戰鬥中,他“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黃忠常常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以勇敢和剛毅著稱于全軍。劉備攻下成都,黃忠是以晉升為讨虜将軍。後來,在劉備與曹操争奪漢中的戰役中,黃忠在定軍山一戰而刀劈曹魏大将夏侯淵,又立下戰功。劉備奪得漢中稱王,論功行賞,決定封黃忠為後将軍,使他與關羽、張飛、馬超成為同一級别的大将。漢代的前、後、左、右四将軍是地位十分顯赫的正規軍職。當時劉備同時任關羽為前将軍,張飛為右将軍,馬超為左将軍。

黃忠一下子處于這種顯貴的地位,會不會産生不良反應呢?諸葛亮想到了這一點。他提醒劉備說。“黃忠的名聲和威望,向來不能同關羽、馬超相比。現在,您使他們的職位相等了,馬超、張飛在成都,親眼見到黃忠的功勞,還可以釋解清楚,而關羽遠在荊州,聽到這種安排,恐怕會不高興,此事豈不欠妥當嗎?

果然不出諸葛亮的所料,關羽聽說自己的任職與黃忠在同一級别,大怒。他罵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他蔑視黃忠為無名老卒,拒不接受前将軍一職的任命。諸葛亮派去宣布任職诏書的使臣費詩,聽了關羽的話後說:“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劉邦)少小親舊,而陳(平)、韓(信)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怒。今漢王(劉備)以一時之功,隆崇漢升(黃忠),然意之輕重,甯當與君侯(關羽)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号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關羽聽了,大為感動,而且省悟過來,馬上接受了任命。

從圍繞關羽發生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協調劉備集團内部的人際關系,因人因事靈活對待,可謂用心之良苦。

在劉備人蜀初期,諸葛亮立足于劉備集團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十分注意團結那些有影響、有名望的人物,注重協調與他們的關系。例如對法正亂法的寬縱,還有勸劉備任用許靖、劉巴,都能說明這一問題。

許靖與其堂弟許邵都知名于當世,他曾在朝中為尚書郎,因大力選用善士,遭到董卓迫害,不得不逃離京城。他先後到揚州刺史、吳郡都尉、會稽太守、交州太守等處為官。曹操曾派人去宴請他,他卻加以拒絕。後來入蜀,受到劉璋器重,任為廣漢太守,時人稱贊他“倜傥瑰偉,有當世的才具”。劉備圍攻成都時,他認為大勢已去,打算逾城出降,但是,沒有成功。此行徑遭到一些人的不齒。劉備人主成都後,也是以看不起他,不予錄用。諸葛亮認為不用許靖不妥。當時達州除本地人士外,還聚集了來自其他地區的各種人才,情況複雜,為了鞏固劉備集團在益州的地位,必須起用許靖這種名士。于是諸葛亮向劉備進言說;“許靖在人們心目中很有威望,不應該棄之不用。我們任用了他,就可以借他的名望來影響和震動天下。”諸葛亮認為,益州初定,應該審時度勢,不能因名士的一點小過錯而失去人才。如果起用了許靖,可以借他的聲望來擴大影響,招納更多的賢士。劉備聽從了勸告,許靖先後擔任了左将軍府長史、太傅等職。

諸葛亮審察時機,權衡形勢,因時因地制宜輔政治國

劉巴是荊州的名士,極有謀略,他與劉表不合,先投奔曹操,後又入蜀投靠了劉璋。劉璋非常器重他,讓他參與決定州中大事。劉璋派法正去邀劉備入蜀時,劉巴勸阻說:“劉備具有雄才,把他迎入必成禍害,千萬不可接納。”劉璋未聽。劉備人蜀後,領兵去葭萌。劉巴又說:“讓劉備屯駐葭萌關,那是放虎歸山。”劉璋仍然不聽。劉巴無可奈何,從此閉門不出。劉備攻打成都時,為了保護劉巴。曾下令,有傷害劉巴者,誅殺三族。劉巴得知,深受感動,便主動去向劉備請罪。劉備不計前嫌,要重用劉巴,諸葛亮也多次向他推薦,說劉巴善于出謀劃策,“吾不如子初(劉巴)遠矣”。于是,劉備任劉巴為左将軍府的西曹椽,留他在自己身邊為謀士。張飛見劉巴受到重用,就懷着敬意去拜訪他,以示祝賀。劉巴生性高傲,認為張飛乃一介武夫,不屑于與之交談。張飛受到冷遇,十分惱怒。諸葛亮知道後,就給劉巴寫了一封信說:“張飛誠然是一介武夫,但仰慕尊敬你。主公目前正在廣泛招納文武賢才,以便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您雖然天賦不俗,高風亮節,但也應該留意和各種人處好關系。”諸葛亮雖然很推崇劉巴,但對他的不是也提出了善意的批評,勸他以統一大業為重,注意人際關系,為招納人才作貢獻。

諸葛亮與同僚相處,十分注意從大局出發,求同存異。他和法正的關系就是如此。“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諸葛亮“每奇正智術”,對法正的謀略十分賞識。然而法正卻在品德上沒有什麼好名聲。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好尚不同,但都能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互相協助,是以二人處得也相安無事。

諸葛亮靠自己的審度機宜,巧妙地處理了蜀國的各方面情況,在保持了大局穩定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使蜀國迅速壯大起來,完成他更大的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