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馮膺的心機
《風起隴西》裡,就沒有“簡單”的角色。
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顯露出來的都是詭谲多變的手段,還有叫人不寒而栗的心計還有手腕。
該狠的時候狠。
該斷的時候斷。
李漢南為了扳倒馮膺,重創楊儀,無所不用其極,竟然自導自演了一出白帝雕版密語“失竊”戲碼。
他的算計,白白搭上了廖會一條性命。
可憐廖會,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傾軋裡。

狐忠“蹭血”的那一幕,當真戳心。
廖會的枉死,李漢南不在意,李嚴不在意,就連看似是“大好人”的馮膺,也不甚在意。
他們真正在意的,還是政權上的那點得失。比起權力,還有所謂的“大局”,廖會這一條命,就是不拘小節中的“小節”。
李漢南這個人,狠雖狠,但狠在表面。說明白點,就是屬于“愚笨”型的狠。
有手段,但不算有心機。
真正有手段,有心機的,是馮膺。
他從牢獄中逃出來,手握馬盛留下來的關鍵證據,不去找楊儀,反倒去找李嚴示好。
這就完全暴露他的深沉心機了。
在三國裡,劉備白帝城托孤,為兒子劉禅定下兩個托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李嚴。
而李嚴和諸葛亮,向來不太對付。
劉備此舉,不是制衡諸葛亮,又是什麼。
諸葛亮的門生、勢力在蜀漢盤根錯節,他在軍中的威望,更是猶如老樹一般“根深蒂固”。
這樣的諸葛亮,劉備會忌憚。
劉禅就不會忌憚?
一邊是蜀漢皇帝的忌憚,一邊又是李嚴的虎視眈眈,而另一邊,還要面臨曹魏的步步緊逼。
諸葛亮的壓力,一點都不小。
而諸葛亮身邊的楊儀,又一直在給他“拉仇恨”。
馬伯庸原著裡的楊儀,不僅心胸狹窄,還睚眦必報。正因為他的氣量,讓整個司聞曹一直被軍中壓制。
而劇裡的楊儀,比原著更甚。
雖是諸葛亮的忠實追随者,但他的格局,卻成楊儀的緻命短闆。
李漢南因為公然反對諸葛亮殺馬谡,就被楊儀記恨上了,接連遭貶。
這也是為什麼,李漢南會如此痛恨楊儀的原因。而像李漢南這麼痛恨楊儀,向李嚴倒戈的,肯定不在少數。
馮膺向李嚴示好,他的投名狀,就是扳倒楊儀。
明面上,扳倒了楊儀,就是砍掉了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可實際上,馮膺這是替諸葛亮處理了一個燙手山芋。
馮膺的示好,不僅“丢”了諸葛亮的燙手山芋,還讓李嚴和皇帝劉禅,對諸葛亮的忌憚有所緩解。
又讓自己的冤屈,得以洗刷。
短短功夫,就能想出這一石三鳥之計,馮膺的心機,不是一般的深。
他利用了李嚴,又何嘗沒有利用荀诩?該利用的利用,該舍的舍,馮膺的狠勁,狠在“巧”。
但就是這樣的馮膺,還是被身為“燭龍”的高秉堂算計了。
02:燭龍身份揭曉,馮膺被燭龍算計
燭龍的身份之謎。
是觀衆們讨論了十集的問題。
實際早在頭兩集的時候,就把這個懷疑圈,縮小到了司聞曹的高層。
司聞曹的高層,從上到下,無外乎就是楊儀、馮膺、姚柚、孫令,還有三司司尉荀诩、陰輯、高秉堂。
這些人裡,率先應該排除的,就是楊儀和馮膺,然後又是街亭案中被罷免的姚柚,還有就是荀诩。
排除了這四個人,剩下的也就陰輯、孫令,還有高秉堂。
符合燭龍身份的,除了是司聞曹高層,還有是能接觸到白帝密語,另外有一點,就是獲悉荀诩去天水外勤。
是以,陰輯也被排除了。
孫令和高秉堂,誰更有可能?
明面上看,儲存白帝密語的孫令,嫌疑最大,而且他又是馮膺的小舅子,擷取情報的可能性也更多。
但有一點,荀诩去天水,他是完全不知情的。就沖這點,也能把他排除出去。
剩下的高秉堂,就被鎖定了。
那他,會不會是燭龍?
首先看他的職位,軍謀司司尉,負責的就是分析情報,光是想想,就知道他能接觸多少情報。
另外,荀诩去天水,他雖然沒有直接獲悉,但荀诩被派去天水執行緊急任務,高秉堂是知道的。
作為資深魏諜,不難推斷出,荀诩就是派往天水“鋤奸”的吧。
而且,很多人還忽略了重要一點,那就是荀诩之是以會把勘察方向,鎖定在“誰掌握了白帝密語,誰就有可能是燭龍”。
完全是因為在蜀漢邊境時,高秉堂特意跟荀诩“提醒”的。
在諜戰裡,就沒有什麼巧合。
看似巧合,極有可能就是故意。
荀诩的偵查方向,可能一開始就被高秉堂誤導了。
情報,極有可能還沒到馮膺手裡,就被燭龍替換了。
有一個細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
城外糜沖截殺替白帝送情報的驿兵這場戲裡,糜沖他們先追殺的,是拿着弓弩的夜枭。随後追殺的,才是真正送情報的驿兵。
這就說明,驿兵手裡的情報,是由這名拿弓弩的夜枭傳送給他的。
弓弩,是燭龍和谷正的傳信方式。
燭龍能“借用”白帝的情報線傳送情報,當然也能率先截獲白帝送出去的情報,并把情報内容換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糜沖那麼多人追殺驿兵,卻還是能讓他“成功”逃脫,并把情報送到馮膺手裡。
從一開始,這就是個局。
這些無不坐實了,高秉堂,就是隐藏在司聞曹裡的燭龍。
更何況,高秉堂還“親近”魏諜柳瑩,種種迹象,都指向了高秉堂。
但高秉堂是燭龍不假,可他的背後,應該還會有一個“大人物”。
在原著裡,燭龍的身份直到大結局才揭曉。而現在從劇版的劇情走向來看,燭龍的身份,應該很快會曝光。
但他背後真正重量級的“大人物”,恐怕還是要到劇版大結局了,才會浮出水面。
燭龍的心機,可謂是“細思極恐”,就連馮膺這隻老狐狸,也同樣被他算計得死死的。
他讓柳瑩護送馮膺出城,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前腳讓柳瑩不顧性命護送,後腳又将酒局,約在了紫煙閣。還讓柳瑩親自送酒,這不是明擺着,把柳瑩送到馮膺跟前麼?
“美救英雄”,英雄自然會“憐香惜玉”。
還能有什麼,比得過在司聞曹一把手身邊,安插一根釘子來得直接?
高秉堂,真是好算計。
但這樣的高秉堂,也同樣被人算計了。
03:“借刀殺人”的黃預
在原著裡,五仙道的教徒黃預,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被糜沖和燭龍,利用得死死的。
以他為餌,把荀诩一幹人玩得團團轉。
但到了劇版,竟然頗有些“揚眉吐氣”的意思了,把算計,都打到了燭龍頭上。
陳恭的這個“糜沖”身份,曹魏沒有懷疑,郭剛、郭淮都沒有懷疑。
唯獨黃預,不僅心思缜密,還極其敏銳,愣是給陳恭整了一出“攻心計”。
如果不是翟悅示警,陳恭的這招“借屍還魂”,怕是真成了魂。
盡管明面上的嫌疑洗刷清楚了,但陳恭中途折返此舉,一直讓黃預耿耿于懷。
為什麼陳恭會中途折返?
最危險的情況,無非是五仙道出了“内賊”,有人給他示警了。
在預告裡,翟悅蜀諜的身份暴露,而這其中關鍵的資訊點,就是翟悅拿了黃預未燒盡的竹片。
看似是黃預的疏忽,但真的會是疏忽?
現在這麼看,就是黃預對翟悅的一次考驗。
五仙道這麼多教徒,能接觸到核心情報的寥寥無幾。
而這些教徒裡,恐怕就翟悅的資曆最淺,也最容易被人忽視。
翟悅的身份暴露,也就解釋了,陳恭為什麼會中途折返了。
黃預明知道陳恭的真實身份是蜀諜,為什麼還要讓他跟着教徒,去竊取圖紙?
無外乎兩個因素,一個就是能飛到軍技司的竹鵲,隻有陳恭會使用。若是此刻把他拿下,那竊取圖紙就麻煩了許多。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這個原因,能看出黃預的手段。
黃預雖然明面上歸順了曹魏,但私下的野心與不甘,那是昭然若揭的。
他最願意看到的,就是曹魏和蜀漢打得兩敗俱傷時,可以坐享漁翁之利。
他繼續讓陳恭去竊取圖紙,還故意透露出,到時候燭龍會親自現身拿走圖紙。
不就是在變相地暗示陳恭,可以直接“生擒”燭龍?
在原著裡,黃預是糜沖和燭龍的棄子。到了劇版,他也變成了執棋人。
這番逆襲,當真叫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