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的门楣上,悬挂着幅对联,甚受人称道。联文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
作者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游诸葛亮祠时看所感而留下。上联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阐明用兵打仗能使用“攻心”的策略,反叛就会自然消除;感汉自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军事家,并不只凭武力去取胜。下联提出“审势”的观点说,不审时度势,施政方针或宽或严,都会造成失误,后来治蜀者要深悟此道。联文“攻心”和“审势”两个方面,概括了诸葛亮施政治国和用兵打仗的成功经验,成为受人瞩目的名联,广泛流传。
诸葛亮在隆中耕读时,就能审时度势,被大名士司马徽称誉为“识时务的俊杰”。他的《隆中对》,具体分析了天下形势,紧紧把握住当时时局发展的趋势,是一篇审时度势的好文章。他出山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创基业,治理蜀国,进行复汉统一大业,处处都表现出不拘死理,能审时度势。
赤壁大战前夕,他出使江东,游说孙权,建立了抗曹的联盟,就是他透过现象,正确分析战争双方形势,审时的结果。
人蜀后,他的《答法正书》,提出“恩威并济”的治蜀方针,力矫蜀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状况,充分体现了他因时因地制宜的法治思想。平定南中的叛乱之后,在要不要留汉官、汉兵来治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不留兵不留人,收到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良好效果。
在对待东吴的问题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应权通变”,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派使臣去江东,巩固和发展了吴蜀同盟,使蜀之“北伐无东顾之忧”,维护了北伐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他审时施政最典型的例子,是处理法正乱法这件事。
诸葛亮治国,以执法严厉著称,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他的执法,也有宽大不究的一面,却很少为人知晓。法正任蜀郡(成都)太守后,大行个人报复,“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种强烈的报复心和严重的违法乱纪行径,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有人就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法正太霸道,简直无法无天,从前请他吃过一餐饭的人,就受到赏赐,和他小有矛盾的人,无不受到打击,甚至擅自杀掉好几个曾说过他坏话的人;应该转告刘备,对他加以管束。诸葛亮却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狠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不得行其意邪!”
对于法正的犯法,他人只是要求诸葛亮转告刘备,加以约束,诸葛亮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发了一通议论,袒护法正,认为他有功,不便制止。东晋史学家孙盛,为此指责诸葛亮说:“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素以执法严峻的诸葛亮,说了这番失政刑的话,原因何在呢?
法正原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他极有谋略却不受重用,还被人诽谤为无德行。于是,他就和张松等人暗中投靠刘备,向刘备密告蜀中山川形胜,关隘道路,以及兵器府库人马多少等情况,还绘成地图送去,为刘备攻取西川立下大功。刘
备攻下成都后,法正作为蜀中“思得明君”的那一派人物的代表,受到刘备器重,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对外管理京城的行政事务,对内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法正乱法不受制裁,马谡战败却被斩首,原因在于二人所处时期的政治形势不同,二人身份不同。马谡被斩是在诸葛亮第一次挥师北伐之时,军纪不严不行;他又是诸葛亮的朋友,若因他废弃法纪,则难以服众,北伐大业将难以继续。而法正乱法是在刘备初人蜀地之际,他又是刘璋旧部中率先投靠刘备的极有影响的人物,若严加追究,势必造成混乱,引起刘璋旧部的离心,不利于刘备集团统治的稳定。因此严斩马谡,宽纵法正。这一宽一严,正是诸葛亮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政事的具体体现。
诸葛亮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审时度势,使自己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是他获得荣辱和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他著《论让夺》一文说:“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含相为功;太伯以三让为仁,燕哙以辞国为祸;尧舜以禅让为圣,孝哀以授董为愚;武王以取殷为义,王莽以夺汉为篡;桓公以管仲为霸,秦王以赵高丧国。此皆趣同而事异也。明者以兴,暗者以辱乱也。”
让,指辞让,禅让,自动让出君王位子;夺,指夺权,夺君位。这两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诸葛亮搜集了让、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加以评论并总结。
范蠡是春秋时越国的大臣,他帮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在消灭吴国,报仇雪恨之后,弃官经商,这是一种高明的行为。战国时的虞卿,游说赵孝成王,受任为上卿,他为赵王联齐合魏以抑强秦而建立了功绩。周朝的太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三次把君位让给他弟弟季历,成为仁德的楷模。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哙,他把君位让给相国之子,却招来祸乱,结果国灭身亡。
唐尧、虞舜都因禅让君位而成为圣君,西汉哀帝刘欣想效法尧、舜,把帝位让给董贤,被视为愚人。周武王因攻灭商朝而成为正义的象征,王莽却因篡夺汉朝的帝位成了窃国大盗。齐桓公因重用管仲而成了霸主,秦王因重用赵高而招来亡国。
同样是让,有的获得了好名声,有的却遭到杀身之祸;同样是夺,有的因此称霸,有的却因此亡国。这些事例的行为相同而结果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因为客观情况和形势不同,行为虽然雷同,其结果绝不会一样。因此,诸葛亮的结论是,一个人必须洞明事理,作明智之人,若愚昧不明,就会遭到羞辱,带来祸乱。
审时度势的观点用于人际关系,就是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区别对待,妥善处理。诸葛亮在这方面也是一位成功者。他以一个年轻士人的身份,加人到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刘备集团中,以谋士官至丞相,“权倾一国”,这说明他十分善处人际关系。史书中也留下了很多关于他审时处事,善待同僚的事迹。
众所周知,关羽有个“美髯公”的雅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雅号不是如《三国演义》书中所说,出自汉献帝,而是出自诸葛亮。这雅号是由马超归降刘备引出来的。
马超是将门之后,武艺高强,闻名于中原。他在汉末起兵反曹,在潼关大败曹军,曹操很感叹地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后来,他被曹操用计打败,亡命入蜀,投靠刘备。刘备深知马超的名望和武艺,破例封他为平西将军。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听说后不悦。他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本领可与谁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性护前,耻为人下”,骄傲自大。关羽的信,表面上是在问马超的本领,实际上是对马超一来就受到重用不满,想争胜寻衅。为了维护蜀汉内部的团结,让关羽安心镇守荆州要地,于是,诸葛亮写了一封不贬低马超、又赞扬关羽的信说:“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然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的胡须长而美,所以诸葛亮以“髯”来代称他。马超是个文武全才,算得上一代豪杰,但是比不上盖世超群的美髯公。关羽看信后大喜,认为自己受到诸葛亮的最高推崇,他非常得意,便把这封信拿出来在宾客中传阅。关羽“美髯公”的雅号就是这样得来并流传开的。
蜀国有五位著名的大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其中的黄忠,原为荆州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任中郎将,赤壁之战后才归附刘备。他的职位低,在刘备集团中资历浅。刘备入蜀,黄忠随行。在攻夺西川的多次战斗中,他“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黄忠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勇敢和刚毅著称于全军。刘备攻下成都,黄忠因此晋升为讨虏将军。后来,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中,黄忠在定军山一战而刀劈曹魏大将夏侯渊,又立下战功。刘备夺得汉中称王,论功行赏,决定封黄忠为后将军,使他与关羽、张飞、马超成为同一级别的大将。汉代的前、后、左、右四将军是地位十分显赫的正规军职。当时刘备同时任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
黄忠一下子处于这种显贵的地位,会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呢?诸葛亮想到了这一点。他提醒刘备说。“黄忠的名声和威望,向来不能同关羽、马超相比。现在,您使他们的职位相等了,马超、张飞在成都,亲眼见到黄忠的功劳,还可以释解清楚,而关羽远在荆州,听到这种安排,恐怕会不高兴,此事岂不欠妥当吗?
果然不出诸葛亮的所料,关羽听说自己的任职与黄忠在同一级别,大怒。他骂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他蔑视黄忠为无名老卒,拒不接受前将军一职的任命。诸葛亮派去宣布任职诏书的使臣费诗,听了关羽的话后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平)、韩(信)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怒。今汉王(刘备)以一时之功,隆崇汉升(黄忠),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关羽)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关羽听了,大为感动,而且省悟过来,马上接受了任命。
从围绕关羽发生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协调刘备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因人因事灵活对待,可谓用心之良苦。
在刘备人蜀初期,诸葛亮立足于刘备集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十分注意团结那些有影响、有名望的人物,注重协调与他们的关系。例如对法正乱法的宽纵,还有劝刘备任用许靖、刘巴,都能说明这一问题。
许靖与其堂弟许邵都知名于当世,他曾在朝中为尚书郎,因大力选用善士,遭到董卓迫害,不得不逃离京城。他先后到扬州刺史、吴郡都尉、会稽太守、交州太守等处为官。曹操曾派人去宴请他,他却加以拒绝。后来入蜀,受到刘璋器重,任为广汉太守,时人称赞他“倜傥瑰伟,有当世的才具”。刘备围攻成都时,他认为大势已去,打算逾城出降,但是,没有成功。此行径遭到一些人的不齿。刘备人主成都后,也因此看不起他,不予录用。诸葛亮认为不用许靖不妥。当时达州除本地人士外,还聚集了来自其他地区的各种人才,情况复杂,为了巩固刘备集团在益州的地位,必须起用许靖这种名士。于是诸葛亮向刘备进言说;“许靖在人们心目中很有威望,不应该弃之不用。我们任用了他,就可以借他的名望来影响和震动天下。”诸葛亮认为,益州初定,应该审时度势,不能因名士的一点小过错而失去人才。如果起用了许靖,可以借他的声望来扩大影响,招纳更多的贤士。刘备听从了劝告,许靖先后担任了左将军府长史、太傅等职。
刘巴是荆州的名士,极有谋略,他与刘表不合,先投奔曹操,后又入蜀投靠了刘璋。刘璋非常器重他,让他参与决定州中大事。刘璋派法正去邀刘备入蜀时,刘巴劝阻说:“刘备具有雄才,把他迎入必成祸害,千万不可接纳。”刘璋未听。刘备人蜀后,领兵去葭萌。刘巴又说:“让刘备屯驻葭萌关,那是放虎归山。”刘璋仍然不听。刘巴无可奈何,从此闭门不出。刘备攻打成都时,为了保护刘巴。曾下令,有伤害刘巴者,诛杀三族。刘巴得知,深受感动,便主动去向刘备请罪。刘备不计前嫌,要重用刘巴,诸葛亮也多次向他推荐,说刘巴善于出谋划策,“吾不如子初(刘巴)远矣”。于是,刘备任刘巴为左将军府的西曹椽,留他在自己身边为谋士。张飞见刘巴受到重用,就怀着敬意去拜访他,以示祝贺。刘巴生性高傲,认为张飞乃一介武夫,不屑于与之交谈。张飞受到冷遇,十分恼怒。诸葛亮知道后,就给刘巴写了一封信说:“张飞诚然是一介武夫,但仰慕尊敬你。主公当前正在广泛招纳文武贤才,以便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您虽然天赋不俗,高风亮节,但也应该留意和各种人处好关系。”诸葛亮虽然很推崇刘巴,但对他的不是也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劝他以统一大业为重,注意人际关系,为招纳人才作贡献。
诸葛亮与同僚相处,十分注意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他和法正的关系就是如此。“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诸葛亮“每奇正智术”,对法正的谋略十分赏识。然而法正却在品德上没有什么好名声。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好尚不同,但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互相协助,所以二人处得也相安无事。
诸葛亮靠自己的审度机宜,巧妙地处理了蜀国的各方面情况,在保持了大局稳定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使蜀国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他更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