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愁在哪裡,“走溪口”告訴你

作者:日常惡魔
鄉愁在哪裡,“走溪口”告訴你

學生參觀“走溪口”文化長廊。

鄉愁在哪裡,“走溪口”告訴你

紅網時刻婁底10月22日訊(通訊員 周偉華 李琴章)“我們不僅學習了農耕文化,也感受到先輩創業的艱辛,還讓同學們體驗到了濃濃的鄉愁!”近日,雙峰縣杏子鋪鎮溪口村文化長廊“走溪口”迎來了一波庫區學校的小朋友。在這裡,他們開展了以“學習傳統文化、做新時代接班人”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研學活動。

金秋十月,瓜果飄香,杏子鋪鎮庫區學校的師生在校長劉立鋒的帶領下,來到了溪口村鄉村振興項目一一文化長廊參觀學習。文化長廊從大壩船閘到溪口中學的風景線路上的150戶村民的200多幅牆壁上,彩繪出傳統的耕牛、農具和溪口水庫修築的艱辛曆史場景,全長2000多米,蔚為壯觀,那濃濃的鄉愁吸引着四方遊客,成為遊客打卡的一道靓麗風景。

同學們來到農耕生活彩圖前,大家争先恐後去抱大水牛,有些調皮的小朋友還去扶牆上的犁耙。大家在體驗農耕生活中收獲着喜悅,一時間,文化長廊滿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鄉愁在哪裡,“走溪口”告訴你

“走溪口”文化長廊上的彩繪。

鄉愁在哪裡,“走溪口”告訴你

在一幅巨大的勞動場景牆畫下,劉立鋒給同學們講解解放初期村民修築水庫的艱苦奮鬥的經曆。

溪口水庫又名水府廟水庫,1958年9月開工,1959年9月大壩建成,庫容5.6億立方米,湖面44.6平方公裡,相當于9個杭州西湖。那時附近2.5萬名村民靠鋤頭扁擔,把石頭一塊一塊地壘成大壩,他們沒有工資,在工地上煮飯,在工地上睡覺,艱苦奮鬥整整一年,終于修築了這座大壩。

“聽到校長的講解,讓我深深震撼,老一輩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隻要我們繼承這種戰天鬥地的精神,沒有什麼不能創造的人間奇迹。”曹明同學發自内心的感慨,激動地說。

在庫區學生之外,操着外地口音的遊客也在參觀文化長廊。他們一邊指着文化文廊上的老物件,一邊回味着小時候曾經見過的峥嵘歲月。這是湘潭市曾經親身參與修築水庫大壩的建設者和他們的子女來此旅遊,重遊故地。

“到這裡,我看到牆上畫的拖拉機、供銷社和各種農具,看到蓑衣鬥笠和屋頂上飄蕩的炊煙,令我感慨萬千,勾起我心中濃濃的鄉愁,我又仿佛回到了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湘潭旅遊團的王老先生激動地和同伴邊看邊說。

據介紹,溪口村文化長廊是杏子鋪鎮打造文旅小鎮、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文旅示範區,它充分挖掘溪口村深厚的人文底蘊,把文化元素嵌入美麗屋場,推進農耕文化的一個創新嘗試,屬于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精品線的一部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景,已在溪口村以匠心繪就的“走溪口”文化長廊美麗畫卷上徐徐展開。而作為“走溪口”美麗鄉村精品線上的“掌上明珠”,現在的溪口文化長廊已成為杏子鋪鎮中國小研學基地和四方遊客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