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二年初冬,李蓮英的母親病故于北京,這一年李蓮英已經是59歲的老人了,年邁母親的去世讓他心如刀絞,悲痛萬分。于是他決定為母親大辦一場喪葬禮儀。具體有多大呢?簡而言之:規格高、時間長、賓客多、花錢數目驚人!

李蓮英辦事向來謹慎,母親的喪事能不能大辦,該如何辦?肯定是要請示太後老佛爺的,他跟慈禧彙報母親去世的消息,并請求慈禧給予他假期。
慈禧聽完便批示:“念你是個孝子,我賞你一帑(48萬兩銀子),做治喪之用,如果不夠,再找直隸總督袁世凱去要。”李蓮英并非是想和慈禧讨賞銀,要的是慈禧的态度,隻有她老人家一點頭什麼都好辦了。
李蓮英請了假後,便安排四弟、五弟回到老家大城縣,與衆族人商議籌辦治喪事宜。兄弟二人回家後,先在周圍十幾個村請了20名地方鄉紳和有辦事能力的人,為治喪籌辦總理,說這是奉了二哥李蓮英之命,此次為母親出殡,本着50萬兩銀子的開銷,倘若不夠随時增加。
衆人都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婚喪嫁娶的事辦過不少,可是誰也沒經手花過這麼多的銀子,至于怎麼開銷,幾十個人很是發愁。于是就有人搬出什麼《喪儀大全》、《殡葬全書》,按照古制,一項一項逐款落實,經過十餘天的安排,總算是列出了清單。
很快,這份清單送到北京交給了李蓮英,李蓮英很滿意地說:隻要把事情辦得排場一點,體面一些,就不要怕花銀子,錢不夠,大不了再加50萬兩。李蓮英最後還強調了一點:按咱家的身份,以尋常百姓人家最高銜就可以,千萬不可超越禮制!
經過三個月的充分準備,事情總算提早就緒。轉眼就到了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下旬,喪期已屆,李蓮英親自扶柩至通州上船,經水路運回大城。李蓮英則乘車先期抵家,把各項安排細細檢視了一遍。
喪事前後共舉行35天,在此期間靈堂布置、挽聯挽幛等一類用品的自不必說,僅僅是吃喝兩項,排場也是大得沒邊了。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呢?兩個字:豪橫。
35天内,凡是親戚前來吊唁的,聽戲看熱鬧的,人山人海。招待來賓的酒席,就按當地風俗,實為上等,叫“十三碗”,即四個涼菜,四個小碗,做酒菜,随吃随添,另有九個大碗做飯菜,全是整雞整鴨整魚。
每天早中晚三次筵席,一次四五十桌不等,每桌八人,日平均一百三四十桌,最高峰時一天竟達二百多桌。
總之,無論是吊唁的,聽戲看熱鬧的,都可以入席。為了照顧老弱病殘不能出門的,李家大門外頭的兩側埋了八口大缸,缸内的肉總是滿滿的,饅頭總是放着幾籮筐,四鄉鄰裡盡可以擔着水桶,随來随取,酒是随便喝的,不受限制。
村裡人見了李蓮英就說:“二爺您這銀子可花的沒邊沒沿了。”李蓮英說:“現在正是青黃不接,難熬的苦春,算是我周濟四方吧。”
至于豬肉那是随吃随殺,在村外挖了一個能容納三四百頭豬的大池子,生豬總有存欄,每天派出四五輛大車四處購買,必須在一百五十斤以上重的才行。後來縣内買不到了,就到周圍的青縣、靜海、文安、河間等縣去買,鬧得一時間豬價暴漲。
開始,事情并不盡如人意。開靈的三五天内,差不多遠近親朋好友都來齊了,可是周圍四鄰八鄉的百姓并沒有多少人來吃喝。李蓮英覺得情景冷落,就大發雷霆,破口大罵其四弟人緣不好,為什麼周圍的鄉親們不敢來。
四弟覺得冤枉,他和李蓮英說,直隸總督袁世凱派了三百精兵在村口把守,戒備森嚴,老百姓見這個陣勢,誰還敢來啊。李蓮英一聽方如大夢初醒,就傳話說,護衛們白天休息,晚上巡邏。并說凡是來參加喪禮的,不管是誰,都可以白吃白喝。
出殡的這一天氣魄就更大了,為了使靈車行駛平穩,整個通往墓地的路面,雇了幾十個人,整修了一個多月,到送葬的前三天,全部路面用水潑濕,鋪上麥稭。雖然僅有五華裡的路程,送葬的隊伍徐徐緩行,足足走了三個多小時。
棺木入葬後,用三合土掩埋。準備了三個多月的紙活,也一件件全部付之一炬,當時人們打趣地說:“把天都烤熱了。”三天後,便又雇用工匠整修墓地。李母的棺木埋得很深,距地面九尺,上面還砌了三尺高的圍牆,用水泥封頂,周圍又栽花種樹,幾個月後才全部完工。
大喪之後,李蓮英沒有馬上回京城,在家又小住了幾日,等賬房把葬禮結算完畢,向他禀報各項開支後,李蓮英深感滿意。然後由四弟陪着他到各家各戶看了一遍,當他看到差不多每戶都存了一囤饅頭和一兩缸白酒時,滿意地說:“大家都存了點東西,我心裡很痛快,至少咱村的人,都可以平安的熬過這個苦春了。”
李蓮英葬母花了55萬兩銀子,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多少的概念,我們可以和光緒的大喪進行比較。一年後,光緒皇帝駕崩,他的喪事辦得也還算體面,不過他的花費也不過才50萬兩左右。
▲關注我,贈送高清中國和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