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作為孫權帳下的有力臂膀、文武全才,一生為周瑜成就大業而忙碌不止。孫權對他也是非常的信任,不僅在軍事政策上尊重他的意見,還給予了他兵權。兩人的關系可以說是親如兄弟,周瑜臨終前拉着孫權的手說:一定要除掉這個人!要不然将會釀成大禍。短短十二載,周瑜的遺言便應驗,讓孫權後悔不已。

曹操得勢之時,隻有孫權擁有一戰之力。曹操作為一名枭雄,很早就發現了劉備的潛力,他認為隻有盡早除掉劉備,才能夠保障自己一統天下的願景不被破壞,是以他率軍南下,勢必要一舉殲滅劉備。當時的劉備根本無法抵抗曹操的攻擊,萬般無奈之下,隻能派遣諸葛亮到吳國面見孫權,希望孫權能夠出兵幫他渡過難關。
但出兵不是兒戲,結為同盟便要共進退、同生死,周瑜認為就算隻靠我們自己,也能夠抵抗曹操的兵馬,沒必要出兵幫助劉備。就這樣,諸葛亮與孫權帳下的軍師将領開始了一場關乎蜀國存亡的争辯,最終諸葛亮技高一籌,獲得了孫權的信任,派遣兵馬援助蜀國,開啟了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作為周瑜的成名之戰,那一場大火燒出了吳國将士磅礴的氣勢,也燒毀了曹操的銳不可當。但周瑜很早就發現了蜀國的不對勁,當初蜀國以部署兵力、共同抗曹為借口,從孫權手裡面拿走了荊州的控制權,但在赤壁之戰結束之後,卻沒有絲毫歸還的想法。以荊州事件開始,孫權與劉備的結盟關系開始破裂,最終徹底撕開了臉面。
提起來周瑜的死對頭,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諸葛亮,雖然周瑜是個不可多得的将才,但在諸葛亮面前還是有些相形見绌,多次的交鋒都以失敗告終,為後世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俗語。從這個方面來想,周瑜臨終前叮囑孫權一定要除去的人肯定是諸葛亮,他作為劉備的大軍師、蜀國的謀士領袖,除掉了他,蜀國就不足為患了。
但當時周瑜想要讓孫權除掉的,其實是劉備。雖然諸葛亮聰慧非凡,但他畢竟是一個謀士,同為謀士的周瑜非常了解諸葛亮的為人,隻要除掉了劉備,那麼蜀國就會不攻而破。
他也很早就看穿了劉備的野心,雖然他的出謀劃策不及諸葛亮,但能做出“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舉動的人,可謂是野心極深;論戰力他不如張飛,但卻能讓張飛為他盡忠效命;他也不及的義薄雲天,但卻能夠将關羽這樣的人才收攏進自己的隊伍裡。當他被身邊人的光芒完全遮蓋,被别人低估的時候,隻有周瑜和曹操發現了劉備的能力。
在經曆“虎女焉能嫁犬子”的羞辱後,孫權終于徹底撕開了臉面,與曹操共同發兵攻下了荊州城,斬殺了關羽向蜀國宣戰。但當時的蜀國已經擁兵自重,在得知二弟被殺的消息後,劉備在悲痛中發兵反擊,而被逼入絕境的東吳也對蜀國發起了反攻,最終的結果是吳國元氣大傷,而劉備“白帝城托孤”。
如果孫權早早聽取周瑜的建議,趁劉備還沒有成長起來之時就将他消滅,也就不會有後面這麼多的麻煩事了。但這也是劉備能力的展現,他善于隐藏自己,将自己僞裝成能力不足的樣子用來迷惑别人,善于藏拙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就是可憐了諸葛亮,因為“三顧”而奔波勞累,最終落得一個累死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