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河畔的中國」烏審旗裡的“小人物”和“大故事”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王丹】烏審旗位于鄂爾多斯西南部,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是内蒙古自治區的“南大門”。10月17日,“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鄂爾多斯烏審旗,在這裡聽到、看到了許多普通人的故事,他們也許沒有英雄事迹、沒有豐功偉業,但卻共同堅守着他們的家鄉。

“烏審精神”的傳承

烏審旗全境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森林生态系統穩定性不高、生态環境脆弱。建國初期,因自然災害、濫墾亂伐和過度放牧等原因,烏審旗曾一度成為内蒙古自治區沙化土地最為集中、沙害最為嚴重、生态環境最為脆弱的旗縣之一。

10月17日,采訪團來到烏審召鎮的“牧區大寨”博物館裡,館内系統還原了從50年代到80年代,烏審旗人治理沙漠的情景。記者們也在博物館内見到了當地的“治沙大戶”吉日嘎拉圖夫妻兩人,他們向記者們回憶了當時的景象。

「母親河畔的中國」烏審旗裡的“小人物”和“大故事”

吉日嘎拉圖與妻子

40年以前,這裡全是黃沙,僅有的幾隻羊都喂不飽。由于實在過不下去,他們一家也曾經離開過烏審旗到城裡,但是由于不習慣城裡的生活,沒過多久便回來了。為了生存,治沙是頭等大事,看着這漫天黃沙,吉日嘎拉圖發誓一定要把這沙地改成綠地。一開始種植時,沒樹苗的他們隻能從幾公裡外的地方求點兒樹苗,人工背過來種在自家的周圍,但是因為缺乏經驗,剛種上第二年就被大風吹走了,就這樣從不斷的“種植-失敗-種植”中吸取教訓,種植成活率高、耐旱的沙柳和揚柴等,變沙梁為牧場,既起到了防沙治沙的效果,又解決了林牧沖突,增加飼草料産出。吉日嘎拉圖回憶時感慨道,“一個沙梁能成活一顆樹我就非常高興了!”由此可見在沙地種綠植并且成活有多艱難!40多年來,夫妻倆已共同治沙造林1.2萬多畝。

陪同采訪團的一名當地黨員告訴記者,他從國小開始每年都要被組織去植樹,到現在工作多年,依然每年都在種植樹苗。如今的烏審旗早已不見漫天黃沙的景象,随處可見都是綠植。就是成千上萬個像吉日嘎拉圖這樣的治沙人用自己的雙手改善賴以生存的家園,創造了“迎難而上、艱苦奮鬥,愚公移山、利在長遠”的“烏審精神”。

紅色熱土裡的堅守

除了吃苦耐勞的“烏審精神”,在烏審旗無定河鎮巴圖灣村還有一片紅色熱土——1949年秋後中共烏審旗委辦公舊址,它原本是當地村民房屋,曾經在1949年秋後,被中共烏審旗委員會臨時借用進行辦公。1950年春,中共烏審旗委員會機關離開巴圖灣。2017年以來,舊址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被保護了起來,并作為紅色旅遊景點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衆開放。

在這裡,記者們遇到了68歲的志願講解員白志文先生,他将從父親那裡聽到的先輩們的紅色故事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講給來過這裡的每一位參觀者。

「母親河畔的中國」烏審旗裡的“小人物”和“大故事”

志願講解員白志文

一口鐵鍋和一張桌子的典故白志文講了千百遍,但面對記者他依舊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如果不是聽到白老先生講述,大家不會想到在這小小的窯洞裡,竟然埋藏着這麼多鮮活的曆史故事。

談到為什麼免費在這做講解員時,白老先生動情地說道,自己非常懷念父親,他是一名共産黨員,過去經常向自己講述他的經曆、故事,白老先生再通過翻閱資料、回憶錄等将父親所講的事與曆史串聯起來,再傳給下一代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是先輩通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的,新時代裡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應共同傳遞這些紅色記憶”。

當地從業人員稱白老先生在2015年就查出了胃癌,今年6月本該去複查,但正值旺季,老先生一直忙于在這裡講解,至今還未去複查。

于大千世界,他們可能隻是“小小微塵”;于豐功偉業,他們可能隻是盡了“微薄之力”。在新時代的當下,正是有了一個個像他們一樣心懷道義、不忘初心的“小人物”, 傳遞給人們最為真實的精神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