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饽饽;燒麥馄饨列滿盤,新添挂粉好湯圓……這些兒時老北京小吃是不是還讓你記憶猶新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艾窩窩 </h1>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是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艾窩窩來源有兩種傳述。第一種是源于漢族。最開始是元朝宮廷點心,後來逐漸傳入了民間。民間的回回白案廚子不斷加工、逐漸完善,形成了艾窩窩。第二種是源于維吾爾。是清高宗乾隆的妃子香妃從新疆帶來的維族白案師傅的手藝,後逐漸傳入民間。
艾窩窩曆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内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艾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 》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禦艾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禦"字,是以省卻了"禦"字而稱"艾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是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還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