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廚行世家“廚子舍”的第5代傳人舍增泰(右)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韓語主播樸仙花展示制作好的“艾窩窩” 攝影 張琳瑞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張琳瑞):提起“北京味道”,那就不得不說到口感細膩、營養豐富的“艾窩窩”了。4月2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線上暢遊北京,在家樂享非遺”北京非遺海外傳播項目為大家帶來了京味小吃“艾窩窩”的制作技藝。活動邀請中國古代宮廷料理傳承人,回族廚行世家“廚子舍”的第5代傳人舍增泰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阿拉伯語和韓語的主播,在北京東四胡同博物館為大家展示如何制作美味可口的“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除了入口即化的口感外,還有着豐富的營養成分。據記載,“艾窩窩”最早出現在元代,用北方特有的糧食作物“黃米”制作,當時名為“不落夾”。明朝時定名為“窩窩”,後因宮廷傳到民間後,人們在售賣時吆喝:哎“窩窩”,于是人們就把“哎”字加了進去,變成了“艾窩窩”。
活動現場,回族廚行世家“廚子舍”的第5代傳人舍增泰為大家展示了“艾窩窩”的制作方法。“艾窩窩”的制作工藝簡單友善,首先需将芝麻炒熟碾碎,加入到豆沙餡中;然後把江米洗淨蒸熟,晾涼後搓成長圓條,切成小擠子;最後用手按扁并包上餡揉成圓球,外面滾上椰蓉即可。
舍增泰從小便對烹饪充滿興趣,五歲時就走進廚房開始看着長輩做菜,1971年正式師從父親舍崇祿學習廚藝。對于舍增泰來說,做飯不僅是營生,更是信仰。舍增泰說:“我一直堅持自己籌備所有食材,不使用半成品。隻有把握住原料,才能做出最純正、最健康安全的清真傳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