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
話說北京有一種美食叫艾窩窩,這種食品出自于清代宮廷,但這種美食的源頭是來自于咱們大同。

清朝初年, 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親征西北厄魯特噶爾丹部,回歸時路經大同,時值隆冬時節,是舊曆十二月十二日。當時大部隊由元冬門(玄冬門)行進。大同城内黃土鋪地,清水灑街,所有官吏、人民扶老攜幼跪迎道旁。
大同總兵高鼎、俞益漠、馬見龍、知府葉九思、知縣周全功 等官人行三叩九拜大禮,帶領居民高呼萬歲。康熙帝沒有回避臣民,打開龍辇,任其居民觀瞻。
行宮設在帥府街總兵高鼎府上。次日,康熙悄悄 起床,身邊隻帶随軍大臣馬思哈和将軍莎布,身着微服出行。康熙扮作商人,二随從扮作仆人。他們打聽到雲岡,是一處絕佳的古迹,于是三人顧車前往。
到了雲岡,他們飽覽了雲岡大佛的風姿,不覺天已發黑,肚中饑餓。行至雲岡戲台旁的一村民家時,他們輕叩房門,進門後,隻見一位老婦人正蒸好了一籠屜糠菜窩窩,康熙頓覺此味甚香,便向老婦人買了幾個大吃,吃了後更覺味道甜美,他覺得比宮中的山珍海味還要好吃。
是夜,他們回到了高鼎府上,衆官員見到皇上回來了,一陣虛驚後才放下了心。這時康熙立即呼人,要來了文房四寶,為雲岡書題寫了《莊嚴法相》四字,又為清真寺題寫了《清真大寺》的牌匾。他又在暗訪鼓樓後,聽到了一個故事,便又為鼓樓寫了一副對聯:“世事讓三分海闊天空”、“心田留一點子種孫耕” 。
康熙回到北京後,還想着大同的糠窩窩,便令人把那位做窩窩的老太太接到北京宮中,如法炮制這個窩窩頭,做好後,康熙皇帝吃了後卻苦澀難咽。
老婦人便向康熙講了一 句話:“饑飯甜如蜜,飽飯蜜不甜!”康熙皇帝聽了十分感動,便叫宮内禦廚專做菜窩窩,以警示宮中嫔妃王子一幹宮人,要他們不忘民間疾苦。
後來,一些聰明的禦廚,把這種窩窩逐漸改造,成了好吃的小窩窩頭,大家覺的十分好吃,便喚這種窩窩叫“愛窩窩”。這種窩窩傳到了民間後,人們為了避諱皇家之姓“愛新覺羅”之嫌,便叫了它為“艾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