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的美食,相信許多人一定會想到的,就是各種老北京小吃。的确,北京的各種小吃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北京的一個美食名片了,許多遊客朋友去了北京,必定是要品嘗一下各種老北京的小吃的。
北京小吃的種類可以說是多種多樣,既有各種各樣的糕點,比如炸糕,也有各種可以當作菜來吃的小吃,比如爆肚、鹵煮等等。北京之是以會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風味各不相同的小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北京的首都地位。
自明成祖之後,北京便成為了中國的首都,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而作為首都,自然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每天源源不斷地進出這個城市,時間久了,來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将各地的飲食文化也帶到了北京,優秀的、受當地人歡迎的便都留了下來。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北京擁有衆多風格各異、口味不同的小吃,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咱們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小吃,就是老北京的一種糕點,按照今天的話來說,應該算是一種甜品,它就是艾窩窩。艾窩窩在北京小吃界裡面也可以算是資格很老的了,一直到今天也深閱聽人多北京人的喜愛。咱們就來介紹一下,艾窩窩這種小吃,為什麼可以得到如此多人的喜愛,它的特别風格在哪裡呢?

<h1>一、艾窩窩的曆史</h1>
北京作為一個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它的美食自然也是曆史悠久的了。根據現有可查的文獻資料顯示,早在明代的萬曆年間,就已經有關于艾窩窩這種美食的記載了。記載這種美食的人,是當時皇宮裡的一個太監,名叫劉若愚,他在一本名為《酌中志》的書中對這種小吃進行了一個描述。
他稱這種小吃是用糯米夾着芝麻所做成的一種涼糕,因為将餡包在糯米中,是以稱作“窩窩”。而在後來很有名的《金瓶梅詞話》中,也提到了艾窩窩這種小吃,可見艾窩窩在當時已經在百姓之中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另有一種說法則認為,前明所記載的這種北京小吃并不是後來我們常見的艾窩窩。艾窩窩其實是一種維吾爾族的傳統小吃,是在乾隆時期由乾隆皇帝的愛妃香妃從新疆地區帶入北京的,從那以後,艾窩窩才在北京真正紮根,變為我們今日所常見的這種小吃。
據說,當時香妃被召入宮中時,她在新疆已經有一個丈夫,因為思念丈夫,她即便面對着禦膳房準備的山珍海味也毫無胃口。乾隆帝沒有辦法,隻能命人在新疆找人送來維吾爾族的傳統食物。香妃的丈夫聽聞這個消息,便趕緊來到北京。
為了讓香妃得知他已經來到北京的消息,他專門制作了一種香妃原先最愛吃的糕點,這種糕點隻有他會做,别人都不會。在将糕點送入宮中時,看守宮門的太監問他這種糕點名叫什麼,因為香妃的丈夫名叫艾買提,是以他靈機一動,說這種糕點名叫“艾窩窩”,如此才得以順利将糕點送入宮中。
香妃看到這種糕點,便知道日思夜想的丈夫已經來到了北京,心中歡喜之下,一下吃了很多。乾隆帝看到也非常高興,是以指令北京的大小食肆都要制作這種糕點,是以,艾窩窩一下子就在北京流行開來了。
這種說法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在今日的北京城内,售賣艾窩窩的商家基本上是清真的商家,艾窩窩也基本上屬于一種清真食品,說不定艾窩窩真的是由香妃帶入北京的。
<h1>二、艾窩窩的發展</h1>
艾窩窩經過這幾百年的發展,到了今天,已經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做法,而最為傳統的做法,則是用糯米加以江米做面,以白糖、芝麻、山楂糕等材料做餡。而艾窩窩要做的好吃,最關鍵的就是這面,而這面種最重要的則是江米。
要把江米做的好吃,其實說來也不難,咱們在家裡也完全可以自己制作,但就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制作好吃的江米,首先就是要在江米泡在水中,最好是要泡4個小時以上,泡好之後,再放入鍋中幹蒸。蒸好之後,再将江米與面粉混合之後,來制作艾窩窩的面皮。
除此之外,還有使用山藥、葡萄等不同的食材來制作艾窩窩的,口感上來說與傳統的艾窩窩差别不大,隻是在口味上各有風味,大家也不妨嘗試一下,說不定會有全新的體驗。
<h1>三、艾窩窩的價值</h1>
制作艾窩窩的重要原料糯米,是一種富含營養價值的食材。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種的微量元素,食用糯米可以很好地補充我們身體所需的營養元素。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食用糯米則可以補中益氣、健脾養胃,還可以止虛汗。對于平時有尿頻、虛汗等症狀的人群來說,食用糯米是一種不錯的食療之法。
但由于糯米比較粘膩,是以老人、小孩等消化能力不太好的人群要慎食,而對于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來說,糯米也是不能多吃的,很有可能會加重本身的症狀,需要特别的注意。
<h1>四、結語</h1>
艾窩窩是一種非常有故事的美食。一方面,它的來源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香妃的故事為艾窩窩這種小吃染上了一抹傳奇和愛情的色彩,人們才享用這種小吃時,想起這個故事,應該也會覺得口中和心中更加甜絲絲的。另一方面,艾窩窩也擁有着文化意義,如今的老北京過年之時,桌上必定會有艾窩窩這種食物,取的就是一個好彩頭,這也是艾窩窩的文化底蘊的一種展現。
艾窩窩作為一種北京小吃,擁有其獨特的風味和文化,大家日後到北京旅遊時,一定要嘗試一下這種風味小吃。
參考文獻:
《酌中志》
《明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