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竹
圖/王新竹

實景拍攝:做漿水菜的一種上好原料
我們這兒的人都喜歡吃“漿水菜”,并且用它的湯來做菜豆腐飯和粗老灌。“粗老灌”三個字,除了粗字是确切的,至于另外“lao guan”用哪二字,我不太确定,也無從考究。就隻好暫且用本地童謠“粗老灌,灌老漢,灌得老漢直叫喚。”裡的語義,用“老灌”來代替了!
做漿水菜用得是稍老的,但健康的葉子。如蘿蔔、白菜和油菜的葉子都行,就連甘藍,各種青菜的葉子也可以。在秋、冬、春三季,我們這兒都不缺菜,坡上的地裡道處都有。可在夏天,在青菜匮乏的時候,人們會用野生的石頭菜和玉瑾花葉子、南瓜葉柄等來做獎水菜的原料。反正,我們這兒的人會想方設法拿各種植物的葉子來嘗試做漿水菜。因為他們根本就離不開漿水菜和它的衍生品:菜豆腐稀飯和粗老灌。
實景拍攝:農家自己做的豆腐
菜豆腐稀飯,是把黃豆磨好後,用籮篩過濾了,除去豆渣。燒開之後撤去火,倒入濾去菜葉的漿水,過一會兒等豆腐成形,鍋裡的湯清後,把豆腐撈出來用布包了放竹籃裡,上面放一盆水壓緊,用剩下的水煮稀飯。如果要下苞谷米的話,得提前用開水泡一會兒,這樣比較容易爛。然後再加點大米,在飯要熟時再切幾小塊豆腐放在裡面。這就是我們這兒老一輩的人最偏愛的飯食:菜豆腐稀飯。特别是夏天,上坡回來後吃上兩碗,即解渴又有營養。
做菜豆腐稀飯,因為用的黃豆多,還要磨的細,是以很費勁,并且還要濾幾遍,是以就更麻煩,做一頓菜豆腐稀飯一般都得用上幾個小時。就是在有了打漿機的如今,沒有兩個小時,這菜豆腐稀飯也做不出來。于是,人們為了省事,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便煮“粗老灌”。
實景拍攝:農村地方的蔬菜
粗老灌的做法比菜豆腐簡便許多。一般在早飯後洗過鍋碗後,順手抓一大把黃豆泡在帶點溫度的鍋裡。待到從地裡勞動回來,去手磨上,大勺地添着黃豆磨了,不怕磨得粗,幾分鐘就能搞定。也不用濾。一股腦地倒入鍋裡,再加上做稀飯需要的水,大火地燒。待水快開之時連菜帶湯舀一瓢漿水倒入,點清之後加苞谷米和大米,還可以加一點洋芋塊或者蕃薯塊的,煮熟即可食用。
漿水菜還可以炒來吃,拿來下米飯最能開胃。漿水菜在我們這兒也不知道傳承了多少代人,反正從太婆婆到祖婆婆那時就已經這麼吃了。據老人們說,它們還能清熱、解毒,解藥性。就是如今,人們在喝中草藥的時間裡,也會盡量避開食用漿水菜和用它做的各種飯,以免減輕藥效。
實景拍攝:農村遍地的青菜
我是來自于漢中盆地的山區女子,喜歡文學和拍攝。有着豐富的山區生活和外出打工經曆,用親手拍攝的一手圖檔,記錄山區的人、物、事及他鄉農民工故事,帶你走近最真實最原生态的農民生活。敬請朋友們點選“關注”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