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冠京

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進入十月也就進入了吃螃蟹的好季節,那桔紅色的蟹黃、白玉似的脂膏、細嫩的蟹肉,色香味妙不可言。
小時候我家住在縣城裡,一條小河穿城而過,每到秋季,父親就會背着蟹簍帶着我去河邊捉螃蟹。父親捉螃蟹有三件寶——鐵鏟、鐵絲和手套,借助這幾樣工具,父親總能從蟹洞裡掏出不少碩大的河蟹,而我隻能從石頭下面“揀”一些小河蟹。
夕陽西下,父親牽着我的手,背着盛滿河蟹的蟹簍滿載而歸,這時母親早就為父親炒好了菜,當然還有一瓶二鍋頭供父親享用。我們回家後,母親選出個頭不大的河蟹洗淨蒸熟後立即端上桌,至于那些色澤鮮明、足爪結實的河蟹,一定是脂肥膏滿,母親要把它們做成醉蟹,這可是嗜酒的父親秋天裡的最愛。
做醉蟹是要花點時間和功夫的。母親先把河蟹洗淨後在水中暫養兩到三天,并每天換水,為的是排除蟹體内的污物,然後母親從桶裡拎出河蟹,逐隻刮去爪上的絨毛,投入專用的壇子裡,徐徐澆入黃酒以漫過蟹身為宜。在鹽水裡呆久了的河蟹幹渴之極,這時便争先恐後地暢飲這人間的佳釀,直至酩酊大醉。母親對做醉蟹用的黃酒很講究,選的是純正的紹興花雕酒(俗稱女兒紅),母親說河蟹性涼,花雕酒有暖胃的功效,這兩者結合是最佳的搭檔。河蟹在黃酒中泡上三日便再也醒不過來了,随後母親往壇子裡倒入用鹽、糖、姜絲、蒜泥、蔥、花椒、桂皮、八角等原料制成的“醉液”,又倒入高粱酒封面,高粱酒一定要加得恰到好處,加多了蟹肉會有苦味。最後母親用牛皮紙封上壇口并用細繩紮牢,一周左右即可開封食用。
這一周對饞嘴的父親來說是難熬的,他每天都會在壇子前轉悠一陣子,猴急的樣子像個孩子,直到有一天母親宣布“開封”,父親就興沖沖地撕開封口,撈出醉蟹。醉蟹色澤泛黃,濃郁酒香撲面而來,放入蒸鍋蒸上十分鐘就可以享用。醉蟹入口肉質細嫩,有酒之醇香又兼具鮮、甜、辣之味,回味流長,父親和我大快朵頤,母親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比吃醉蟹還要開心。
現在到了螃蟹上市的季節,父親再也不用親手去河邊捉蟹了,超市裡的螃蟹品種多,個頭大,母親依然在每年秋天為我和父親做她拿手的醉蟹,這個金秋我們又可以一飽口福啦!
《巴蜀文學》出品
主編:筆墨舒卷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學”平台上同期閱讀量較高的優質稿件,将被達州廣播電視報選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說明:作者投稿時,須标明“原創文章,文責自負”字樣,如沒标明或不是原創稿件一律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