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是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

談到水,我們就會引用《論語》裡的一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此感慨光陰流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謂智者樂水,其實,孔子對水的感慨,其内涵十分豐富,《荀子·宥坐》記錄了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充分展示了孔子水文化的深刻内涵。
孔子伫立河邊,注視着浩浩蕩蕩向東奔流而去的河水。子貢走到孔子身邊問道:“老師,君子見到大江大河,一定會駐足觀看,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
“水不刻意作為卻能普遍地養育萬物,這猶如仁德;
水一直流向低處,或勇往直前,或停止折沖,總是遵循地形的自然變化,這猶如正義;
水浩浩蕩蕩,沒有窮盡,這猶如王道;
河堤潰決,水就會湧流而出,它不假思索地響應就好像回聲之于聲音,即使奔向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這猶如勇敢;
把水注入量器,不管深淺,其表面始終是平的,這猶如法度;
将水注滿量器,不需刮也是平的,這猶如公正;
水柔弱和緩無論怎麼細小的地方都能深入,這猶如明察;
各種東西在水裡淘洗以後拿出來,就會變得潔淨鮮美,這猶如善于教化;
水百轉千回必然向東,這猶如意志。
是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這與孔子的“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以及“以出以入以就鮮絜”幾乎同義;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與孔子所言“淖約微達”近似。
描述水的特性以後,孔子用的是“似道”等,老子則說“幾于道”。可見老子和孔子都幾乎将各自的道具象化為水,雖然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而孔子的道是先王之道,但都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理想。
也可以說,老子用水比喻天道,而孔子用水類比人道。
在孔子看來,水兼具仁德、正義、王道、勇敢、法度、公正、明察、善教、意志等品格于一身,這不就是理想中的聖人嗎?是以,君子看到水,一定從中受到啟發,應該如何效法流水,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從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孔子心中的聖人君子形象:崇尚先王之道,恪守道義,謹守禮法,大仁大智大勇,舉止謙和而内心剛強,善于教化群眾。
五行理論認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是生命之母,造就萬物。
總之,水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象征着華夏民族順應自然,溫文爾雅又百折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