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羊肉扁食
主料:綿羊肉、面粉。
配料:萎面、鹽、蔥末、黃蘿蔔等。
做法:(1)羊肉切成碎丁。(2)黃蘿蔔擦成片後入籠蒸熟去水分,剁成碎丁,加姜面、鹽、蔥末、與羊肉拌成餡。(3)面粉用溫水和面,擀成薄皮,裝餡捏成元寶形且蒸熟。為輸林民間傳統美食。
榆林粉漿飯
在榆林老城的豆腐坊,掏上一水桶綠豆粉漿,放在家裡的熱竈邊或坑上,夏天捂上半天,冬天捂上一天時間,待到略帶酸味,入鍋燒開,放入掏淨的大米、黃米下鍋熬爛熟為止。吃時可加入做好的炒豆腐丁和鹽淹好的蕪荽、韭菜、老鹹菜等。食之光滑清淡,酸香味美。
鎮川幹爐
榆林鎮川,據《鎮川志》記載,明清時期的鎮川,街道兩側商鋪林立,西至甯夏、武威、慶陽,東至太原、北京、天津,都有商賈行走于此,鎮川也是以成為了“四會五達”之地,跻身陝北“四大名堡”。民國初年(1912),單是河北、山西、京津地區設在鎮川的皮毛店棧便有130餘家,僅河北順德府常駐鎮川的貨商、夥計就有378人。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李嘉績著《榆塞紀行錄》記載:“鎮川堡,楊氏餅托(即幹爐)甚美。”
又《鎮川志》載,陝北有不少地方也制作幹爐,但總比不上鎮川幹爐好。其一是因為鎮川當地水土靈異,适合打幹爐;其二是因鎮川幹爐的手藝凝聚了代代匠人的心血,經過了不斷的改進、創新。而在鎮川曆史上,打幹爐的好把式也有不少,如王二迷、劉翔承、楊丕潤、申旺、高玉和等。
鎮川幹爐的制作方法是,用溫水和面,講究面硬,以面劑包一撮幹面粉(加鹽),手壓成形,置爐鏊上先烙後烤而熟。其形如面鼓,中拓小紅印。内空外脆,最宜貯存或上路作幹糧,久之不壞,若和面時加麻油可制作油幹爐,則酥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