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雲南石屏縣,有着偏于一隅的怡然自得。新縣城寬闊的車道和水泥房屋并無特色,但是它包裹着的老縣城,好似給外來者一份暗藏的驚喜,散發着歲月悠悠的古樸。傳統山區農業縣的生活相對不被外界所擾,有着自己的閑散節奏。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這種閑散最集中的展現之處,便是穿插在街頭巷尾的豆腐攤。豆腐攤實際上是燒烤攤,一張燒烤鐵網大約1平方米見方,下邊燒着木炭,上邊是切成麻将塊大小的豆腐。豆腐攤的主人多是中年婦女,用兩根細細長長的竹簽扒拉着幾十塊豆腐,每塊豆腐都需要來回翻面,不然會有烤焦的危險。燒豆腐的主人有的給豆腐塗上鴨油,增添香味又不易烤煳。

燒烤攤一般也順帶着烤洋芋塊、蕃薯塊、肉塊什麼的,但豆腐是絕對的主角,雲南人把這種烤過的豆腐叫作“燒豆腐”。據縣志記載:石屏豆腐明朝初年即有生産,清末選為貢品,說起來已有五六百年的曆史。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豆腐攤矮矮地架在地上,圍着一圈小馬紮也就一尺來高,食客在矮凳上坐下來,就好似加入了一個老闆娘正在主持的會議。吃客間如此親密的關系,讓我們一下子還有些不好意思。好在一談起豆腐,石屏人都能說出個一二,陌生感立即消失。

他們津津樂道于石屏的獨特處,最樂于比較的對象是不遠處的紅河州首府蒙自。石屏人會說:“蒙自的豆腐烤了之後,看着外皮很酥脆,可是一咬開,裡邊很空。我們的豆腐不一樣,烤了也不收縮,表皮裡邊的豆腐滿滿當當,又密實口味又嫩。”蒙自的豆腐尚且被他們看不上眼,其他地方的豆腐更是“沒有豆腐味”。石屏豆腐細膩滑潤,嚼之有勁,香味飽滿,燒過之後添了炭火的焦香。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豆腐攤基本上都和米粉攤搭檔在一起,米粉是主食,豆腐好似點心。有些食客為了填飽肚子,坐到豆腐攤前,先叫上一碗米粉。豆腐攤的生意從早到晚延綿不絕,中午家長帶着放學的孩子來吃,午休的年輕人三五成群來吃豆腐,下午喝點小酒的中年人過來能吃上好久,一直到夜裡也有人把它當作宵夜來吃。

當地人對燒豆腐攤的喜愛,好比四川人對茶館的需求,街頭巷尾走上幾十米肯定能碰上一個。生意紅火的“潘姐燒烤”在縣城南正街的胡同裡,小攤點不好找,但是挨着它的“袁嘉谷故居”十分出名。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石屏東門城樓懸着的“大魁天下”匾,便因袁嘉谷而設。雲南自元設定行省,600餘年間,科第名魁天下者,唯袁嘉谷一人。這位在清光緒癸卯年(1903)取得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的“經濟特元”,記載當地特色:“(石屏)城内有酸水數井,澀不可飲,用以點豆腐味極佳。”沒料到100多年後,他故居旁的燒豆腐攤烤出了當地人最稱道的滋味。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 石屏豆腐的神奇之處在于用的是地下井水,一口好井,是豆腐坊賴以生存的根本 )

潘姐40歲上下,圓臉盤上滿臉笑意,坐在木炭邊忙得頭上冒汗。她離婚後獨自帶着上中學的女兒生活,食客們調侃她再找個當家人,潘姐一邊嘴裡圓潤地應答着,雙手一刻也沒停。她一隻手像玩雜耍似的不停地給豆腐翻面,另一隻手還要騰出來做其他活計,給鐵網上添加食物,給客人加蘸料,收錢找錢,一刻也閑不下來。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潘姐的燒豆腐攤。石屏人對燒豆腐的熱愛,不亞于四川人對茶館的需求 )

怎樣燒豆腐有講究,翻面太早豆腐受熱不夠,難以受熱膨脹;翻面稍遲,豆腐上會出現焦焦的黑點,不美觀,吃起來也會有一絲苦味。燒得恰到好處的豆腐塊,身子圓滾得很,金黃色的表皮微微脹開,正好吸收蘸料的湯汁,又不影響豆腐表皮嚼起來的酥脆。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木炭上方幾十塊豆腐炙烤的程度不一,是喜歡嫩一點的還是焦一點的,全憑個人喜好。用來烤的豆腐塊,是将新鮮豆腐放上幾天,撒一點點鹽,相當于腌制了一下。至于豆腐是放兩三天還是五六天,這既看老闆娘的喜好,也在于客人的口味。放得久的豆腐有稍許臭味,吃起來鹹一點,一些喜歡喝酒的客人專好這一口。他們還不忘得意一下,“石屏豆腐發酵後長出來的是益生菌,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暫且不論這豆腐是否真的長出了益生菌,單是這股熱愛本地美食的熱情,就讓人窺見他們對生活的滿足。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古城裡處處是老民居、廟宇樓閣,老縣衙和孔廟門前也有不少曬着太陽、聊着閑天的人。燒豆腐攤在這樣的曆史場景裡,沿襲着當地幾百年來的習慣,燒烤手法變化不大,一代代食客對豆腐的熱情也如一。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小小的攤點好似一個流動的宴席,人和人之間松弛自然的關系也就随着這些豆腐攤随處可見。原本燒烤攤隻放了七八張馬紮,坐滿了客人,若是新來了一人,大家馬上更緊密地擠在一起,騰出點空間。後來者拎起一旁的馬紮,很自然地加入到肩并肩吃豆腐的隊伍裡。老闆娘會問客人喜歡什麼樣的蘸料,立即在小碟裡調上一份,有甜鹹醬油、鹵腐汁、花椒油、香菜、薄荷、糊辣子等。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燒豆腐是公共食物,有些人還會點上其他食物燒烤,這些單點的食物老闆娘會專門放在一個小盤子裡,遞給這位客人。這樣下來每個人都和老闆娘有着動态的交流,不認識的食客擠在一起也有一搭無一搭地聊起天。有時候一下子走掉四五個人,過會兒又加入兩三人。

石屏豆腐——雲南十八怪,豆腐燒着賣

我們一頓烤豆腐吃下來,結賬時忽然泛起了迷糊。這10多個客人圍在一起吃豆腐,我都不記得自己吃了多少塊,老闆娘怎麼能記得清呢?潘姐神秘一笑,會讓你看一下她手邊的幾個小碟。原來每來一個食客對應一個碟子,客人每吃一塊豆腐,她就拿出一粒玉米粒放到碟子裡,給你記着數。客人如果吃了别的食物,她就拿各類小物品分别給你記着。這10多個碟子全在她的掌握中,沒有眼明手快的本領,一下子就得亂套,别忘了她另一隻手還在不停地翻騰着豆腐塊。于是一頓烤豆腐吃下來,不得不佩服老闆娘一心多用的巧本領。

等我把石屏人愛吃豆腐的情結了解得差不多了,才知道“雲南十八怪”有一句叫作“豆腐燒着賣”,這倒說明我的大驚小怪用在這裡也妥帖,雲南人對烤豆腐的熱愛确是一絕。

--------------------------------------------------

本文節選自《石屏豆腐》,作者吳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