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後,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于均州、房州等地。聖曆二年(699年)召還洛陽複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等,擁中宗複位,廢周為唐。即位後,放宮女3000餘人出宮,仍舊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與韋後勾結,将反對武氏集團的張柬之等人排擠出朝 。朝政被皇後韋氏把持 。景龍元年(707)太子李重俊發兵誅武三思,事敗被殺。中宗在位期間,恢複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韋後欲臨朝稱制,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終年55歲,谥号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唐中宗作詩共7篇。
【石淙】(為太子時作)
三陽本是标靈紀,二室由來獨擅名。
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懸石鏡厭山精。
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
另有【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登骊山高頂寓目】、【幸秦始皇陵】【立春日遊苑迎春、【十月誕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重為柏梁體聯句】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