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首位帝王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禅讓給舜?

作者:苗哥講曆史

中國曆史上自黃帝之後,首位帝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在位70年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是将帝位禅讓給舜。

堯,又稱唐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堯,祁性,名勳,原封于唐,故稱陶唐氏,是黃帝12姓(徒祁、伊祁)的後裔。

中國曆史上首位帝王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禅讓給舜?

堯出生在古城河東(今山西臨汾市南伊村)堯13歲時受封于祁地,15歲時,定都于陶唐,20歲時,堯代帝摯為天子。

在萬國争雄的亂世,堯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讨四方,統一了華夏諸侯,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

堯執政時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隻是部落的聯合體,沒有任何章法,部下族人不負管教,堯在積累了一些施政經驗後,逐漸建立了一些管理章節,形成了國家制度,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堯還在全族推行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潤月,用潤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系。治理水患,制定禮法,在位期間,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古人稱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飛躍進步的時代。

舜姓姚,因眼裡有雙瞳,故名叫重華。

中國曆史上首位帝王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禅讓給舜?

舜出生在古城鎮諸馮村(今山西永濟縣)。相傳舜很小的時候,生性善良,因家裡窮,天不亮,後娘就讓舜下田耕種,很晚的時候還讓他上山拾柴,回家還吃不飽飯。後娘百般虐待,對他非常不好,可舜還時常不忘後娘的養育之恩,不計前嫌。後來後娘病了,他守在病床前,堅守孝道十年之餘,感動了衆多鄉鄰。

後來,外敵入侵,堯國發生戰事,國無甯日。有大臣向堯推薦了舜,堯把邊關治亂的大事托付給了舜,舜不負衆望,帶領三千精兵,邊關征戰,舜熱愛疆土,體恤百姓,愛民如子,在邊疆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舜日夜兼程,曆經數月征戰,終于将邊關治理好,凱旋而歸時,沿路百姓都為舜送行,受到百姓擁戴,取得了堯信任。

堯聽了舜愛民如子,百姓擁戴的事後,大為贊賞,覺得舜是一個品德好,又能幹的人,可以托付的人,心中暗暗有了想法,謀劃了他的帝位禅讓。

中國曆史上首位帝王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禅讓給舜?

堯在位70年,總是對兒子丹朱不放心,兒子頭腦簡單,不守禮數,辦事粗野,好鬧事、不成器,讓堯逐漸失去了信任。

舜邊關征戰有功,堯将兩個女兒鵝皇、女英嫁給了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堯把舜放在深山老林中磨練,舜頭腦清晰,方向明确,辦什麼事都有條有理,層次分明,什麼事都成效明顯,讓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堯試用舜三年,代其行天子之政,廢除了兒子丹朱的太子之位。堯便将帝位禅讓給了舜。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

中國曆史上首位帝王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禅讓給舜?

禹自幼聰明,三歲入學,熟讀詩書,十二歲考取功名。上古時期,舜國發生水災,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禹父鲧受堯之托,治水九年無果。舜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大事,寄托在大禹的身上,禹帶領群眾治理江河,他吸取其父堵塞之法失敗的教訓,兼有疏導方法,“導河積石,岷山導江,以四海為壑,救民于洪水”。

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耗盡心血和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大業,成為上古時期最偉大的治水英雄。

禹治水成功後,被後人稱為無所不能的天神。受舜禅讓繼帝位,成為夏朝第一位天子,稱夏禹。開創了帝王禅讓之先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