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松民 |“耗死美國”是一種什麼戰略?

作者:郭松民

01

最近一段時間,臣妾主義者制造的“耗死美國論”忽然在輿論場開始流行,并且受到許多人的追捧,甚至被贊為“老成謀國”之言。

這種論調認為,中國的特點在于“能耗”,“耗”是“中國的赢道勝道”,“再與美國耗十至十五年”,中國就基本“赢定了”。

但“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美國為什麼能夠被“耗死”呢?

結合“耗死美國”論提出者的上下文,以及“耗”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慣常用法,可以推出“耗”在這裡的含義就是就是熬着、對急、拖延等。

或者用更加學術化的語言說,“耗死美國”戰略,就是一種主張用中國的存在本身(而不是鬥争)作為對抗美國的主要方式。

如果這個推論不錯的話,那麼,我們也就可以對“耗死美國”論提出者的真實心理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略作分析了。

郭松民 |“耗死美國”是一種什麼戰略?

02

“耗死美國”論反映了一種什麼心理呢?

第一, 這反映了一種崇美恐美,害怕鬥争和較量的心理,無疑,這也是一種被動挨打的心理。

“耗死美國”的說法乍一聽信心滿滿,但其傳遞的暗示則是,既然“存在”本身就能置美國于死地,那麼任何的鬥争(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抵抗)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一種冒險。

這種“戰略”,隻能把中國置于一種被動挨打的狀态,失去抓住曆史機遇擷取決定性優勢的機會。

中國需要時間,美國何嘗不需要時間呢?“耗死美國”論的客觀效果,将是給留下美國從容解決自己内部沖突、部署對中國圍堵的機會,是典型的誤國之論。

從新中國的曆史經驗看,沒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偉大勝利,怎麼可能有尼克松訪華?70年代初美國對中國圍堵的破局,不是“耗”來的,而是敢于鬥争、善于鬥争赢來的。

第二,“耗死美國”論事實上是在中國國内制造幻想,認為随着時間的推移,結局将自動浮現,中國将“躺赢”,美國将“躺輸”。

毛主席說過,帝國主義既是紙老虎,又是真老虎。但我們的一切戰略安排,都應該建立帝國主義還是真老虎的基礎之上,如果幻想老虎有一天自己會撞樹,不用打就會死,那必然會鑄成大錯。

03

“耗死美國”論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不過是當年蔣介石消極抗戰政策的翻版。

1938年武漢會戰後,由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争的主戰場,蔣介石的抗戰就日漸消極。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蔣介石抗戰就更加消極,一心要搭美國的便車。

蔣介石消極抗戰的政策,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使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受到戰敗國的對待,在雅爾塔會議被美蘇聯手出賣,不是喪失大量主權,還失去了大片領土。

郭松民 |“耗死美國”是一種什麼戰略?

04

有人把“耗死美國”論和“持久戰”相提并論,這是持久戰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持久戰的重心在于“戰”而不是“耗”。抗戰期間,單是敵後戰場,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鬥就達數十萬次,解放了一億以上的人口,收複了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

單靠“能耗”,能取得這樣的戰果嗎?不戰鬥,又怎麼可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蔣介石倒是想“耗死日本”,但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負責的正面戰場,仍然在喪師失地。

05

中美之間的這場較量,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除了國家利益、地緣政治等因素外,還有意識形态沖突的含義,甚至文明沖突的内容,未來嚴酷的鬥争不可避免,絕無可能“躺赢”。

郭松民 |“耗死美國”是一種什麼戰略?

和抗日戰争一樣,我們主張持久戰,反對速勝論,也反對亡國論。

但持久戰絕不是消極的“耗”,在目前中國仍然處于戰略防禦的态勢下,應該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包括必要時的主動出擊。

在非核心利益領域,要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争,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領域,則要針鋒相對,寸土必争。

如此,中國才能逐漸打破美國的圍堵,在未來幾年裡,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