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作者:路上讀書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作為春秋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不熟悉曆史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齊桓公一定很厲害吧?

而真實的曆史卻是,齊桓公能登上霸主寶座,離不開他背後的男人——管仲。當失去管仲的齊國,又能走多遠呢?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齊桓公

<h1>一、管仲之死</h1>

齊桓公這個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毛病還挺多,又喜歡飛鷹走犬,喝酒泡妞。碰到管仲這樣既勤奮又正直的超級能手,他索性拍拍屁股,全扔給管仲去辛苦了。

是以,在管仲執政的三十多年時間裡,齊桓公的日常基本是這樣的:一三五逛窯子,二四六出門打獵,周日去朝堂上轉一圈露個臉。管仲呢,那可不是996工作制,人家是全年無休,吃在工作崗位,住在工作崗位,大事小事一手抓。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管仲

這樣一種君臣關系和工作配置設定,漸漸就衍生出一個巨大的政治危機:齊桓公整日什麼事不管也不學,這要是萬一哪天管仲死在前面,沒人限制他了,齊桓公就會變成一顆不定時炸彈。

管仲彌留之際,齊桓公親自來到病床前,一邊哭哭啼啼,一邊抽噎着問管仲,說他死後,誰能接他的班。管仲心裡一咯噔,心想壞了,這輩子什麼都算到了,唯獨忘了培養一個接班人。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齊桓公索性就問:“您看隰朋如何啊?”

管仲強提着一口氣答道:“隰朋不恥下問,過家門而不忘國事,是很好的人選。隻可惜啊,他與我形同喉舌,我一死,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的。”

齊桓公很喪氣,這不白問麼?又來了一句:“那您的老朋友鮑叔牙呢?”

管仲又提了一口氣說:“鮑叔牙是個正人君子,但他善惡過于分明了,容忍不了壞人,也不行。”

齊桓公還想再問,“那……”,話音未落,再一看,管仲已經斷氣了。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管仲去世一千多年後,北宋著名政論家蘇轍,也就是蘇東坡的老弟,代表作《六國論》,在他寫的《管仲論》中,很不客氣地批評管仲,說他“應作為而不作為”。意思是管仲既沒有培養好齊桓公,也沒有給自己選好接班人,結果釀成了一場足以毀滅齊國的鬧劇。

<h1>二、寵臣“三豎子”

</h1>

什麼鬧劇呢?得從三個人說起。曆史上他們被記載有一個臭名昭著的稱呼:“三豎子”,也就是齊桓公的三位寵臣。

第一位叫開方,是衛國的公子,還有繼承權。開方對治國理政毫無興趣,對逛窯子十分有興趣,聽說齊國紅燈區産業搞得國際一流,便跑到齊國來體驗人生。某年某月某日,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一場波瀾不驚的紅燈區田野調查,他與微服私訪的齊桓公有緣千裡來相會了。

兩位紅燈區愛好者一見如故,随便一拍即合。很快,不愛江山的開方先生,就找到了自己人生最理想的事業:給齊桓公拉皮條。為了這,開方先生放棄了衛國的繼承權,就連自己父母去世,都不回家守孝,這麼敬業,這麼拼搏,深得齊桓公之心。

第二位豎子叫易牙,是一位廚師。有一天,齊桓公閑來無事,晃着晃着,晃到了後廚,随口感歎了一句:“哎,成天吃去吃來就這些,也沒啥新鮮。不過吧,這天上飛的水裡遊地上跑的,什麼山珍海味,我全吃膩了,除了不知道人肉啥滋味。”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齊桓公随口說的話,誰曾想,一旁的大廚易牙聽進去了。回到家,他就把自己剛出生的兒子給殺了,第二天,做成一道菜給齊桓公吃。齊桓公一聽,大喜過望,他覺得易牙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二話不說,便将他從後廚提拔到了自己身邊,當了貼身親信。

第三位叫豎刁,此人是個太監。這位豎刁,為了接近齊桓公,毅然決然地給自己下面來了一刀,靠這個優勢,謀得了一個太監編制,順利進宮。齊桓公聽說了他的大無畏勇氣和忠君愛國精神,深受感動,對他另眼相看,格外寵信。

盤點完這三個小人的履曆,我們會發現,這哥仨都有一個超強能耐:為了讨好齊桓公,無所不用其極。剛開始,“三豎子”并沒有怎麼興風作浪,隻是安分守己地溜須拍馬哄主子開心。特别是管仲當政的時候,基本沒敢踩紅線。鮑叔牙呢,嫉惡如仇,十分厭惡他們,索性就把他們攆到了外地。但,鮑叔牙一挂,三人就放開手腳興風作浪了。

這時候,齊桓公已垂垂老矣。三人知道,老頭子活不了多久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務之急不是繼續哄着他,而是趕緊在下一代身上下功夫。于是,本着幹壞事要一往無前幹個徹底的精神,哥仨在齊桓公諸公子中,上演了一台又一台宮鬥大戲,一場無可避免的大動亂,即将席卷整個齊國。

<h1>

三、“三豎子”亂齊國</h1>

齊桓公後宮佳麗三千,生了很多兒子,喜歡其中的六個兒子,老三是最喜歡的那個。齊桓公就繼承問題請教管仲。管仲建議說,老三實力不夠,可以找個外援,于是立老三為世子,找了宋襄公做靠山。

這個想法很美好,可現實情況卻沒那麼樂觀。“三豎子”複出之後,便同幾位公子勾結在一起,拉幫結派。又過了兩年,齊桓公也病倒了,老頭子年紀大了,三天兩頭身體抱恙,朝政都荒廢了。此時的齊國朝廷,已經被“三豎子”掌控,這哥仨看着老頭子一天不如一天,便開始策劃篡權奪位。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太監豎刁第一個動手,他一面秘密聯絡自己支援的公子無虧,一面假傳齊桓公的指令:“寡人身染重疾,需靜養,任何人不準入宮打擾。朝中大小事務,待寡人病愈後再處理。”

接下來,豎刁便派兵封鎖了整個宮殿。另外兩個豎子易牙和開方,做得更絕,他們派人在齊桓公的寝宮外修了個三丈高的圍牆,還拿石頭堵死了寝宮的窗戶,徹底切斷了齊桓公與外界的聯系。三丈的牆有多高呢?差不多有七米高了。

本來,“三豎子”他們準備等齊桓公一死,就發動政變,擁立自己鐘意的公子。結果,謀篇布局到最後一刻,他們發現各自擁立的不是同一位公子。

豎刁和易牙支援的是公子無虧,開方擁立的是公子潘。這下就麻煩了,從之前的一緻對外,三人調轉槍頭,擺開陣勢,三方開打了。廚師和太監為一方,拉皮條的為另一方,兩邊各自帶領一支人馬,拉着兩位公子,在首都臨淄展開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武裝對峙。看到這局面,齊國世子,也就是老三哪裡還敢待在臨淄,便跑去找宋國的宋襄公去了。

<h1>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當外面弄得烏煙瘴氣時,齊桓公被孤零零地丢在圍牆裡面,既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更别說有人來伺候了,一個人靜靜地躺在那,最後死了。

齊桓公的死訊很快就傳開了,可兩位公子鐵了心要耗下去,繼續對峙,任憑他老爹的屍體在寝宮裡變爛變臭。直到七十多天後,大家都受不了寝宮裡的惡臭了,都長蛆了,終于有大臣忍不住,罵兩位公子。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就這樣,兩位公子才暫時停止了對峙,把圍牆拆開。衆人忍着濃烈的臭味進入寝宮,看到齊桓公仰面朝天倒在地上,頭上還帶着象征霸主的禮冠,身體已開始腐爛,屍體上滿是蠕動的蛆蟲,黃綠色的水淌了一地,那畫面太限制級了。

衆人看了這一幕,也是惡心得不行,一個個是嘔的嘔,吐的吐,亂作一團。等到大家都吐幹淨了,便又紛紛唏噓,說一代霸主怎會落得如此下場。就這樣,齊桓公的屍體這才被擡進了棺材,又大張旗鼓地辦了葬禮,總算是入土為安。

葬禮結束後,齊桓公慘死之事兒傳開了,許多人怒罵幾位公子不是個玩意。公子潘還算要點臉,拉着開方跑路了。剩下公子無虧,沒了競争對手,在豎刁、易牙的扶持下位登大寶。

可是,沒等他捂熱座椅,世子老三拉上宋襄公,便率領大軍殺入了齊國。

春秋第一霸主,因寵幸三個變态,最後臭死宮内無人知一、管仲之死二、寵臣“三豎子”三、“三豎子”亂齊國四、齊桓公臭死于宮牆内

按理說,宋國是打不過齊國的,可齊國人都痛恨公子無虧,士兵們不僅不抵抗,還全部倒戈,領着宋軍向前推進。于是宋襄公不費吹灰之力便攻入了臨淄。混亂中,公子無虧被大臣們抓住,活活吊死,豎刁也被人殺了頭。隻有易牙還算精明,趁亂逃到了國外,重操舊業,開了天下第一家私人營業的小餐館。

在宋襄公的支援下,之前的世子老三登基,這就是齊孝公。可齊孝公的命不好,當了十年國君之後,一不留神,又被卷土重來的開方和公子潘給殺了,而公子潘則登基成了齊昭公。可事情并未結束,齊昭公死後,齊國又爆發了一波接一波的政變。就這樣你殺我,我殺你,殺到最後,直到齊惠公上台,這場曆經幾十年的鬧劇,才終于宣告結束。

再強的國家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更何況是幾十年的内亂呢。齊國的霸業,不用說,在内亂中自然是毀于一旦,而管仲改革帶來的繁榮景象,也徹底消失不見了。曾經國富民強的齊國,便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弱,以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齊國也再沒有“天下霸主”這樣的地位了。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