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作者:郭松民

卓别林的電影很多人都喜歡,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在社會底層,被欺壓、被淩辱的小人物的同情,通常會有一個溫馨的、“含淚的笑”的結尾。

但1947年上映的《凡爾杜先生》,則在卓别林所有電影中自成一格,是最黑暗的卓别林作品。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影片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故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中,法國一個被解雇的銀行小職員凡爾杜,開始以各種假身份勾引那些頭腦簡單、小有積蓄的單身“大媽”們,和她們“戀愛”、結婚,得手之後再把她們殺害,将财産據為己有。

這樣一套操作在西方似乎很常見,好萊塢電影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主題。1942年希區柯克執導的《辣手摧花》,1958年比利·懷爾德執導的《控方證人》等,都再現了類似的暗黑情節。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不過,希區柯克和比利·懷爾德的局限性在于,他們都把殺手表現成一種“純粹的惡”,似乎這不過是一個簡單的道德、文化問題,充其量是一個心理問題。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大師就是大師。

卓别林的過人之處,在于他的把這件事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來表現——凡爾杜先生之是以會從一個循規蹈矩的小市民,堕落成一個冷血殺人犯,正是被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邏輯改造和推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凡爾杜之成為殺人犯,不是因為他“反社會”,而恰恰是因為他從和社會格格不入,變得和社會高度契合了。

凡爾杜曾經在銀行擔任出納,兢兢業業工作30年。他有一位殘疾妻子,還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凡爾杜很愛他們,覺得自己很幸福。殺人,是他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但經濟危機來了,凡爾杜被無情地裁員了。在凡爾杜看來,自己衣食無着,甚至流落街頭,都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他絕不願意看到心愛的妻子、兒子也落入這樣的境地。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要了解凡爾杜的命運,一個可供參考的人物是曹禺三十年代的名劇《日出》中的黃省三。

黃省三也是銀行小職員,性格謙卑膽小,軟弱怕事,經濟危機中,最先成為犧牲品,被銀行裁員。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用最後的三塊錢買了毒藥,毒死了三個子女,自己投河自殺,但又被救活,從此發了瘋。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在《日出》中,黃省三對開除他的經理潘月亭有一段血淚獨白,我估計凡爾杜先生聽了之後一定會心有戚戚焉——

“……你們要裁員,你們一定要裁我!(更沉痛地)可是你們要這十塊二毛五(黃省三的月薪)幹什麼呀!我不是白拿你們的錢,我是拿命跟你們換哪!并且我也拿不了你們幾個十塊二毛五,我就會死的。(憤恨地)你們真是沒有良心哪,你們這樣對待我,——是賊,是強盜,是鬼呀!你們的心簡直比禽獸還不如……”

雖然三十年代的法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但就小職員的命運而言,也很有一點“地球村”的感覺了。

不過,也許是因為文化差異,凡爾杜先生作出了和黃省三截然不同的選擇。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在從一個老實本分的銀行職員變成了冷血殺手之前,凡爾杜先生經曆了一個“開悟”的過程,被銀行無情踢出大門的經曆,使他蓦然發現:這個社會的本質是不把人當人!

人不過是資本賺取利潤的工具,是“生意”中的要素罷了,随時可以被抛棄,至于你是死是活,由于不再能夠對“生意”發生影響,也就不再有人關心了。

凡爾杜先生把自己的思考結論,概括為言簡意赅的一句話,“你必須學會無情才能在這個無情的社會裡活下去!”

什麼是“無情”?“無情”的含義就是不把人當人,而當成沒有情感的“要素”。

在影片中,凡爾杜之殺人掠财,和市場上銀行家們互相傾軋、大魚吃小魚一樣,不過是一種“生意”,他絲毫沒有感到内疚,因為他在市場中,就是被這樣對待的。不同之處僅在于,壟斷了社會财富的銀行家們可以間接殺人,不弄髒自己的手,像他這樣的人隻能直接殺人,免不了會沾上血污。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凡爾杜獲得心理平衡的方式,是把“生意”和“生活”差別開來。

在生活中,凡爾杜先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他殺人歸來,還不忘給門口饑寒交迫的流浪貓帶一袋食物,在花園裡修剪花木,會小心翼翼地避免踩死毛毛蟲。他遇到一個因為“盜竊”罪剛剛出獄的流浪女郎拉塞妮,本來要用她來試驗自己的新型毒藥,但拉塞妮的悲慘遭遇打動了他,使他從“生意”又回到“生活”,不僅打消了毒死她的念頭,還給了她一些錢,讓她能夠渡過最困難的幾天。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如果說,黃省三是凡爾杜先生的一面鏡子,那麼拉塞妮則是他的另一面鏡子。她告訴凡爾杜,自己有一個丈夫,在一次大戰中受傷緻殘。她愛他,而他離開了她則不能活。這令凡爾杜想起了自己的殘疾妻子并動了恻隐之心,是以在最後一刻,用一杯正常的紅酒,替換了拉塞妮面前的毒酒。

我第一次看《凡爾杜先生》,還是八十年代,當時資本和市場的邏輯并沒有在中國完全展開,是以也沒有完全看懂,今天再看,就相當有“親切感”了。

比如,凡爾杜先生之是以要匆匆殺害他的一個“妻子”莉迪亞,是因為他必須要在第二天8點之前拿出5萬法郎,否則的話他的股票會被證券公司“強制平倉”。

八十年代,有幾個中國人會知道什麼是“強制平倉”?今天,經曆數次股災的洗禮之後,了解這個詞彙的含義并且深知其厲害的人就比較多了。

那麼,凡爾杜為什麼又能夠忽悠莉迪亞把自己全部的7萬法郎從銀行中取出,并在當天夜裡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呢?因為他告訴莉迪亞,金融危機要來了,銀行将破産,把莉迪亞吓得花容失色。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對這種金融、集資詐騙的常用伎倆,八十年代有切膚之痛的國人也不太多,今天,很多國人看到這一情節,恐怕都會會心一笑。

凡爾杜先生雖然在“辣手摧花”的“生意”中,憑借機敏過人和處變不驚的性格,戰勝了追蹤自己的警探,但他終于還是被時代擊敗了:一瀉千裡的股市終于使他破産,妻子和孩子也都死去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寄托,意興闌珊之際,他再次巧遇了拉塞妮。這位曾經被他拯救的女子因為依傍一位軍火商而成為富婆!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拉塞妮表示要對凡爾杜報恩,而凡爾杜則從她的人生劇變中看到了時代精神的殘酷,他拒絕繼續逃跑,主動撞向了警察。在庭審時的最後陳述中,凡爾杜一語道出了這個社會的荒誕:“殺一個人是罪犯,殺幾百萬卻成了英雄。”

凡爾杜不是英雄,他用黑暗來對付黑暗,隻能得到雙倍的黑暗。但卓别林卻通過凡爾杜這樣一個人物,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吃人”本質——要麼吃人,要麼被吃,“你必須學會無情才能在這個無情的社會裡活下去!”

郭松民 | 評《凡爾杜先生》:用黑暗來抗拒黑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