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作者:郭松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也許,沒有哪兩部電影能夠像《八》和《金》這樣具有可比性了——都是戰争題材,出自同一個導演,攝制完成的時間非常接近,甚至連主要演員都是重疊的。

有比較才能有鑒别。 比較一下,我們就能發現兩部電影存在着大有深意的差別。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八》當中,有一個相當“催淚”的橋段:國軍士兵身綁手榴彈一個接一個從四行倉庫上面跳下,與日軍同歸于盡。

這個細節,于史無征,純屬虛構,我有詳細考證【點選閱讀】,這裡不贅。 電影當然允許虛構,這沒有問題。但有意思的是,導演管H用極認真的态度處理這一虛構的情節,以至于很多觀衆認為這是真實的曆史事實。

具體來說,就是這些虛構的人物都喊着自己的名字和籍貫往下跳,湖北陳樹生、通城李滿倉、通城王守财、浏陽王金鬥、趙孟良,劉北五,等等。

為了避免觀衆産生懷疑,管H還在蘇州河對岸安排了包括何香凝在内的市民作為見證人,歎道: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欺!”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當然,在這裡管H有點用力過猛了。 喊着自己名字往下跳,宛如戲劇舞台上的角色挑簾亮相,念白“俺乃常山趙子龍”一樣,表演意味太濃了,很難想象三十年代主要由不識字的農村壯丁組成的國軍士兵會有今日網紅一般強烈的表現欲。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與《八》相反,《金》中,那些原本有名有姓的志願軍烈士(志願軍的管理,已經相當完善和正規,影片所表現的戰例,也有詳細的戰史記錄和回憶), 卻被管H起了一連串相當難聽的外号。

這些外号現在已成敏感詞,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我這裡不一一例舉了。

看着這些外号,你會懷疑這是《林海雪原》中的土匪點卯,根本無法把他們和威武堂堂的志願軍聯系起來。

事實上,就連著名演員張譯飾演的男主角“張飛”,這名字也更像是一個外号,而并非真實的人名。 為虛構的國軍烈士起這樣嚴肅、聽起來相當真實的姓名,目的是為了讓這個虛構的故事變得厚重、可信、不容置疑。

為真實的志願軍烈士起這樣帶有侮辱性的外号,即便排除許多觀衆指出的蓄意影射的意圖,無疑也反映了導演管H對志願軍的戲谑、甚至挑釁的态度,而客觀效果,則是讓這一英雄史詩變得像是一段口口相傳的“野史”、“民間故事”。

如此厚此薄彼,管H真是愛憎分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四行倉庫之戰,既沒有達到軍事目的,也沒有達到蔣介石所期待的外交目的,隻産生了一點宣傳效果,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失敗戰鬥。

但在《八》中,管H努力把它表現得像是一場了不起的勝利——國軍在樓頂成功護旗、挫敗日軍通過下水道的攻擊、用人體炸彈擊破日軍“羅馬龜甲方陣”的攻擊,等等。

而最後向租界的潰退,管H則濃墨重彩地渲染氣氛,感覺簡直像是一場争取最後勝利的決死沖鋒。

在做了這一切之後,管H覺得還是不放心,于是用敲黑闆劃重點的方式,邀請日軍指揮官近衛勳大佐出場,面對面地對騎在白馬上的謝晉元說:“我是失敗者,你是勝利者。”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與《八》相反,《金》中,志願軍的架橋、護橋之戰,盡管從任何意義上說,都是一場可歌可泣的光榮勝利,但卻被管H表現得像是一場陰暗、壓抑的失敗。

關于這一點,分析文章很多,這裡不展開了。

總之,面對美軍的空中優勢,志願軍既不能有效反擊,也不能巧妙隐蔽,隻能靠拿無窮無盡的人命往上堆。但管H在影片中明明又在暗示,面對美軍凝固汽油彈和重磅炸彈的攻擊,堆人命是毫無意義的。

于是,合乎邏輯的結論隻有一個,就是美軍高擡貴手,放了我們一馬。

難怪會有觀衆說,《金》是抹黑志願軍,《八》則是描紅國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h1>

在《八》和《金》中,都非常突兀地出現了一匹白馬。

白馬,是一種什麼樣的象征或意象?

在《八》中,白馬無疑是四行倉庫中國軍士兵的影子。 白馬曾在一片混亂中沖出了四行倉庫,跑上了通往租界的新垃圾橋,隻要一步就可以進入安全地帶了,但它又掉頭傳回了四行倉庫,這象征了國軍願意主動為國犧牲的精神。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對于這匹白馬,《八》的制片人梁靜這樣對媒體解釋:白馬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幾次倒下幾次站起來,有點像我們這個民族,經曆了上下五千年的各種挫折和磨難,但最終靠中國人的精神,到今天屹立在世界強國之中”。

白馬最終成了團附謝晉元的坐騎,這個寓意也是清晰的:國軍才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命運的擔綱者。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而在《金》中,鄧超飾演的志願軍連長,出場時也非常招搖地騎着一匹白馬,這是無論在曆史照片還是紀錄片中都沒有見過的志願軍形象。

無疑,在這裡,白馬也是一種象征,它象征着什麼呢?

在美軍榴彈炮的轟擊中,鄧超滾落馬下,白馬長嘶一聲,絕塵而去,就此銷聲匿迹。

這象征着美軍炮火給了“炮灰”們重獲自由的機會嗎?

這隐喻着民族精神被美軍炮轟後的失落,乃至魂飛魄散嗎?

也許,隻有管H才能回答。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h1>

《八》和《金》,最出彩的地方都在結尾。

在《八》中,鏡頭從仍然散發着硝煙的四行倉庫,逐漸向上拉升,幻化出了天際線上滿是摩天大樓的浦東陸家嘴。

這個鏡頭的寓意再清楚不過了——上海今天的繁榮,全是國軍将士抛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而在《金》中,管H用了很多觸目驚心并且相當逼真的鏡頭表現了志願軍的傷亡和犧牲,但對這場戰争的意義,卻惜墨如金,沒有用任何鏡頭交代。

相反,在正片結束後,片尾卻直接插入了儀仗隊迎接在南韓被發現的志願軍遺骸回國的鏡頭。

這樣的安排,給觀衆的印象是什麼呢?

除了死亡,除了令很多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埋骨異國他鄉之外,這場戰争毫無意義。難道不是嗎?

郭松民|對兩部戰争電影的比較0102030405

06

魔鬼在細節中。的确,我從細節中看到了魔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