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今天,俄烏戰事進入第六日。據聯合國統計,截止3月1日午夜,俄軍攻擊已造成烏克蘭各地536名平民傷亡;136名平民遇害,其中包括13名兒童。

當戰争的陰雲開始籠罩世界,長期處于和平環境中的我們,也清楚地感受到世界并非永遠一片歲月靜好。該如何解釋戰争?又如何認識戰争和世界的本貌?

今天,與大家分享幾位哲學家對于戰争的認識,從具有非凡軍事才能、戰功赫赫的君主哲學家奧勒留,到專研政治哲學的約翰·洛克,到以“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和諾獎得主為另外身份的哲學家羅素……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圖源繪本《戰争》(奇想國出品)

John Locke

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國哲學家。大學畢業後當過家庭教師,後來專心從事寫作,在三個領域做出開創性的貢獻。一是教育學,他終身未婚,因一對好友夫婦的要求寫了一本談兒童教育的書《教育片論》,成為教育哲學的經典。二是政治學,他的《政府論》被公認為英國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奠基之作。三是認識論,他的《人類了解論》建立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博大的認識論,使西方哲學實作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折。

戰争狀态

戰争狀态是一種敵對的和毀滅的狀态。是以凡用語言或行動表示對另一個人的生命有沉着的、确定的企圖,而不是出自一時的意氣用事,他就使自己與他對其宣告這種意圖的人處于戰争狀态。

誰企圖将另一個人置于自己的絕對權力之下,誰就同那人處于戰争狀态,這應被了解為對那人的生命有所企圖的表示。因為,我有理由斷定,凡是不經我同意将我置于其權力之下的人,在他已經得到了我以後,可以任意處置我,甚至也可以随意毀滅我。因為誰也不能希望把我置于他的絕對權力之下,除非是為了通過強力迫使我接受不利于我的自由權利的處境,也就是使我成為奴隸。

凡在自然狀态中想奪去處在那個狀态中的任何人的自由的人,必然被假設為具有奪去其他一切東西的企圖,這是因為自由是其餘一切的基礎。同樣地,凡在社會狀态中想奪去那個社會或國家的人們的自由的人,也一定被假設為企圖奪去他們的其他一切,并被看作處于戰争狀态。

法律、救濟和賠償

強力一旦已停止使用,處在社會中的人們彼此間的戰争狀态便告終止,雙方都同樣地受法律的公正決定的支配,因為那時已有訴請處理過去傷害和防止将來危害的救濟辦法。但是如果沒有明文法和可以向其訴請的具有權威的裁判者的救濟,像在自然狀态中那樣,戰争狀态一經開始便仍然繼續,無辜的一方無論何時隻要有可能的話,享有毀滅另一方的權利,直到侵犯者提出和平的建議,并願意進行和解為止,其所提的條件必須能賠償其所作的任何損害和保障無辜一方的今後安全。

隻要使用了暴力并且造成了傷害,盡管出于授權執行法律的人之手,也不論塗上了怎樣的法律的名義、借口或形式的色彩,它仍是暴力和傷害。法律的目的是對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運用法律,借以保護和救濟無辜者;如果并未善意地真實做到這一點,就會有戰争強加于受害者的身上,他們既不能在人間訴請補救,在這種情況下就隻有一條救濟的辦法,訴諸上天。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Marcus Aurelius

馬可· 奧勒留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馬可· 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公元121-180),古羅馬皇帝,古羅馬時期斯多葛派三大哲學家之一,西方曆史上唯一的哲學家帝王。童年受嚴格的教育,在諸科目中獨愛哲學。在位二十年,連年征戰,使羅馬國運達于頂峰。征戰途中,勤于思考人生和道德問題,寫成《沉思錄》一冊小書,成為傳世名著。人品高潔,深受群眾愛戴,被贊頌為戰士、哲人和聖人。作為斯多葛派哲學家,他推崇的也是理性,強調用理性做正确的判斷,保持心靈的甯靜,進而能夠坦然承受不幸和面對死亡。作為一個皇帝,他特别重視自身的修養,決心做一個既正直又仁愛的人,并且認為寬容是正義的一部分。

世界的本貌

不知世界本貌之人,自然也無從知曉自己究竟在哪裡。而不知世界為何存在之人,亦不會明了自己的真正身份,也無從獲悉世界的本貌究竟為何物。無法做到以上所述之要求的人,甚至連自己活着是為了什麼都說不出來。那麼,你現在又是如何看待那些對他人或贊美之詞無欲無求和極力追求的不同兩類人呢?你又如何看待那些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或身份為何的人呢?

亞細亞、歐羅巴都隻是宇宙的一角而已,大海隻是宇宙茫茫滄海中的一粟,而阿索斯山也隻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土塊,現在我們所在的時間隻是宇宙永恒時間軸中的一點。所有的事物都是十分渺小、變化無常且極易腐朽的。

柏拉圖有種說法說得好:評論他人的人,也應當學會居高臨下地觀察世事;應當從如下視角來全面考察,如人們的集會、軍隊、農事、婚姻、談判、生與死、法庭的喧嚣、荒無人煙的地方、蠻族的各個族群、節日盛宴、祭奠葬禮、繁華鬧市、混合雜事以及國家之間的有序聯合。

回首曆史,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因為它們在形式上相近,不可能偏離現存事物的秩序軌道。是以,對四十年人類生活的反思無異于對一萬年人類生活的思索。難道你還能看到什麼更新鮮的東西嗎?

誕生于土地的事物,必然回歸于土地的懷抱。而從神聖的種子萌發而成的,也将重返天堂。

這要麼是原子的分解或重新組合,要麼是無知無覺的元素的煙消雲散。

世俗的人生隻能修成一個正果

你可要當心啊,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恺撒,不要讓自己沾染上恺撒的品性,雖然,這樣的事可能發生。那麼,還是保持你自己簡約、善良、純潔、認真的品性,做到不虛僞、對朋友公正不阿,敬奉神靈、仁慈和善,在為正确的事情努力的時候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盡量繼續保持哲學本希望你成為的樣子。敬奉神靈、普度衆生。

人生短暫,這一世俗的人生隻能修成一個正果——虔誠的秉性和具社會性的行為。

重新回到那清醒的感覺并喚醒你自己的靈魂吧;當你把自己從睡夢中喚醒時,發現讓你憂心忡忡的事情隻在夢中。現在,當你還清醒的時候,看待這些(與你有關的事)就像你看待那些(夢)一樣。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Blaise Pascal

布萊斯·帕斯卡爾

布萊斯·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國數學家、實體學家、哲學家。童年即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18歲設計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計算機,後來又成為機率論的創立者。主要哲學著作為《思想錄》,該書立足于人性和人的處境,既充滿激情,又富有理性,對人類精神生活和信仰問題進行了深刻而獨到的思考。本章語錄皆摘自《思想錄》,内容分四個方面。一、論思想和信仰,包括: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信仰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信仰是賭博;感受到上帝的是人心。二、論認識和精神現象,包括:直覺比理智重要;精神現象;夢和醒難以區分。三、論人性,包括:人性研究;正常的人性;人性的弱點;論自我。四、論人生,包括:幸福在何處;論無聊;獨處和交往;閱讀和寫作。

人人都尋求幸福

人人都尋求幸福,這一點是沒有例外的;無論他們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樣的不同,但他們全都趨向這個目标。使得某些人走上戰争的,以及使得另一些人沒有走上戰争的,乃是同一種願望;這種願望是雙方都有的,但各伴以不同的觀點。意志除了朝向這個目的而外,就決不會向前邁出最微小的一步。這就是所有的人,乃至于那些上吊自殺的人的全部行為的動機。可是過了那麼悠久的歲月之後,卻從不曾有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到達過人人都在不斷矚望着的那一點。

謬誤在于到處要求統轄

欲念和強制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根源:欲念形成自願的行為;強制形成不自願的行為。

強力、美麗、良好的精神、虔敬,各有其自己所統轄的不同場所,而不能在别地方,而他們的謬誤則在于到處都要求統轄。但什麼都做不到這一點,哪怕是強力本身也做不到:它在學者的王國裡就會一事無成;它隻不過是表面行動的主宰而已。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Bertrand Russell

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曆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老師。20世紀西方著名的反戰人士、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兩度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任教,190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一生緻力于探讨教育、倫理、曆史、政治、婚姻、社會改革以及和平運動等問題,著述頗豐,其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機智。因其“以豐富而重要的著作為倡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貢獻”,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戰争主要源于沖動

戰争的發展,主要源于沖動,而不是理智或欲望。既有侵略的沖動,也有反侵略的沖動。有時,兩者中的任意一個可能都符合理性,但在很多情況下都與理性相悖。每一次沖動都會有伴随而來的信念的大豐收。

沖動亦可分為創造生命的沖動和造成死亡的沖動。戰争中展現出的沖動就包括造成死亡的沖動。任何一種創造生命的沖動,如果足夠強大,都會使人挺身而出反對戰争。其中有些沖動隻在高度文明之人身上才會強烈,有些則是普通人性的一部分。

對藝術創作和科學發現的沖動是那些創造生命的更文明的沖動之一。許多藝術家絲毫不受戰争狂熱的影響,并不是因為感情脆弱,而是因為他們的創造性本能,對願景的追求,使他們對民族激情的侵略之舉持批判态度,不去響應好戰的沖動在其中披着僞裝的神話。少數受科學沖動支配的人注意到了其他交戰集團的與之匹敵的神話,并通過了解而被引向中立。但是,并非隻有這樣經過改進的沖動才能産生一種足以改變世界的民間力量。

回首政治霸權的巨變,從曆史反觀現在,你也可以預知未來

最好的生活基于創造型沖動

生活中有三種力量不需要特殊的精神禀賦,這在現今并不少見,在更好的社會制度下可能會非常普遍。這三種力量是:愛、建設性的本能和生活的樂趣。

傳統的成功觀使得大多數人過着湮滅了他們最重要的沖動的生活,而生活的樂趣也消失在無精打采的疲倦中。我們的經濟制度迫使幾乎所有的人去實作别人的而非自己的目标,這讓他們感到行動無力,隻能獲得一點點消極的愉悅。

所有這些都破壞了社會的活力、個人的博大情感和慷慨看待世界的能力。所有這些都不是必要的,都可以用智慧和勇氣來結束。一旦結束,人們帶有沖動的生活将會截然不同,人類可能會邁向一種新的幸福、一種新的活力。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