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弟,明朝第七位君主,年号景泰,廟号明代宗,在位八年。
景泰年,算是大明人心比較混亂的一個時期。因“土木之變”而始,随“奪門之變”而終,似乎朱祁钰的帝皇生涯,冥冥之中都随着哥哥朱祁鎮的“退位”和複辟而起伏。廟号裡的一個“代”字,似乎已經為他的人生定下了灰暗的基調。

朱祁钰 像
他在大明危難之時,取代了哥哥繼位登基,與于謙等朝臣合作創造了“北京保衛戰”的輝煌勝利;他在權勢穩固之時,讓兒子取代了侄子的儲君之位,卻在一年後便白發人送黑發人。
朱祁钰,一個不曾觊觎皇位的親王;景泰帝,一個貪戀權勢不願放手的君主。
<h1 class="pgc-h-arrow-right">做皇帝,他沒想過</h1>
朱祁钰出生于宣德三年,隻比哥哥朱祁鎮小一歲。但有意思的是,哥哥在出生四個月之後就被封為了皇太子,而朱祁钰卻是在哥哥登基之後才被封為郕王。
雖說嫡長子的先天優勢牢不可破,君王對于後妃們的寵愛也親疏有别,但朱祁钰直到哥哥登基後才封為親王,怎麼看都不像是正常操作。
《罪惟錄》給了我們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
朱瞻基 像
朱祁钰之生母吳氏,原先是漢王朱高煦的侍女。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亂之後,漢王府中宮人很多被充入朱瞻基的後宮。也就在那個時候,明宣宗和吳氏有過這麼一段露水情緣。
後吳氏懷孕生子,因其原是罪臣府邸之人,不得留在宮中,故而吳氏便被明宣宗寄養在一戶宦官家中。所生之子,便是朱祁钰,再直白點,朱祁钰是明宣宗在宮外的私生子。
宣德十年,明宣宗病重,臨死前把這對苦命的母子喊入宮中,當着老太後的面認下了這個兒子,并請求母親照顧好這對母子。明宣宗駕崩後,老太後兌現了承諾,也把朱祁钰封為了郕王,開衙建府,保這對母子衣食無憂。
張太後 像
這段史料的可信度很高。
其一,在宣德年間,《明實錄》裡關于朱祁钰的記述乏善可陳;
其二,朱祁钰的确是在宣德十年二月被封為郕王,且明确規定其“奉藩京城”;
其三,明宣宗是風流天子,宮中卻隻有孫皇後膝下一子成活。考慮到宮中後妃争寵的血腥殘酷,明宣宗諸多子嗣或胎死腹中,或幼年早夭,朱祁钰最後能活下來,很可能就是因為養在了宮外的緣故。
故宮一景
是以不妨給出一個大膽的推論:朱祁钰在7歲之前,不曾在大内生活過,外界也不知曉有這麼一個皇子的存在。作為身份有些尴尬的皇子,朱祁钰從未被納入儲君人選的考慮之中,這對母子也沒有自身的條件可以影響朝局。
7歲被封親王,還隻能老老實實地在京城領俸祿。而哥哥已經在祖母的加持下順利登基,并且在”三楊“等人的保駕護航中開始學習治國理政,這對兄弟之間的差距不可謂不大。随着時間的遷移,這種差距隻會越來越大。
是以朱祁钰明白,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作為帝國繼承人式的教育,自己此生應該也隻能做一個閑散本份的王爺而已。
朱祁鎮 像
當哥哥決定禦駕親征北伐瓦剌的時候,哥哥讓朱祁钰監國代理朝政,并同時帶走了一大批朝中重臣,由此可見哥哥對朱祁钰的放心。這也側面說明了在“土木之變”發生以前,朱祁钰從未有過做皇帝的野心。
但上蒼偏偏要把一張巨額的中獎“彩票”交到他的手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做皇帝,他很糾結</h1>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鎮親率大軍北伐,返程途中于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襲擊,數十萬明軍被陷,五十餘名朝臣死于亂軍之中,朱祁鎮本人亦被擄走,綁作“肉票”。
消息傳回京師,朝野震動。
孫太後因擔憂兒子的安危,将宮中财物搜刮一空派人送給瓦剌首領也先,以求贖回朱祁鎮。也先認為朱祁鎮“奇貨可居”,屢屢違約,繼續獅子大開口索要财物。所有人在悲憤的同時也認清了一個情況:皇帝朱祁鎮,短時間内是回不來了。
明代官員
原本隻是過過監國瘾的朱祁钰忽然沒了主意。
一個月前,皇兄還在太和殿前舉行了出征儀式,那時皇兄眼中的蓬勃英氣,着實讓他羨慕不已。短短一月,物是人非。朝臣們一個個急切地圍在自己的王府外,想入府探聽消息;宮中太後似乎有意無意地在疏遠自己,幾次想入宮請安都被太後婉拒。
朱祁钰想到最近府中的流言蜚語,猛地回過神來,難道大明,真的要變天了嗎?
孫太後終于停止了“扔錢打水漂”的行為,開始冷靜下來。
孫太後 像
八月十八日,孫太後下了一道懿旨:郕王朱祁钰即日起代為監國。兩天後,八月二十二日,孫太後又下了一道懿旨:冊立皇長子朱見深(即明憲宗)為皇太子。這一年,朱見深不到三歲。
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主持了“土木之變”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會,商讨應對之策。但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這天,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午門血案”。
當朝會變成了群毆現場,當一大群幾十歲的老臣們撸起袖子,漲着紅臉,眼爆血絲對王振一黨的馬順,毛貴,王長等人拳打腳踢,活活将三人毆打緻死的時候,朱祁钰的世界觀崩塌了。
午門
他知道沒人真的把自己這個監國放在眼裡,卻沒有想到這群文官們居然敢在大殿上做出如此極端之事!他想跑,卻幾次被朝臣們攔了下來,用近乎威脅的無理口氣要求他下令撤查王振餘黨。如果最後不是于謙還腦子清醒,為大家打了個圓場,朱祁钰說不定真的會吓掉半條命乃至在失去理智的時候喊衛兵進來“維持秩序”。
這一天,朱祁钰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強勢皇權的壓制,文官們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八月二十七日,孫太後的第三道懿旨又下來了:加封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為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孫太後這是在盡可能地為自己孫子的儲君之位多上幾道保險。
而事情也逐漸開始明朗。先是立了太子,然後郕王朱祁钰監國,之後太後又籠絡了幾個重臣做太子的名譽老師,接下去就是要确定新皇人選了。
果然,八月二十九日,群臣聯名上表,請求太後冊立新君。太後的回複是,郕王朱祁钰,繼位登基。
群臣當時把太後的回複告訴給朱祁钰時候,朱祁钰的反應非常耐人尋味。《明實錄》裡記載了朱祁钰當時的原話:卿等何為有此議?我有何才何德,敢當此?......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
朱祁钰 劇照
朱祁钰對于登基到底是什麼心态?難道他真的不想做皇帝?當然不是,當皇帝的寶座觸手可及的時候,天下有幾個人能夠不動心?但朱祁钰确實存在諸多顧慮。
其一,“午門血案”的慘烈場景讓他曆曆在目,他深知憑自己的資曆很難壓制這些朝臣;
其二,大明此刻社稷危矣,京師守備空虛,也先随時可能南下,他不想做曆史罪人;
其三,太後對于自己的登基,明顯充滿了沖突與糾結,隻是出于對局勢的無奈;
其四,大明之前未曾有過此等繼位之先例,朱祁钰的繼位于禮法并不合,皇位不穩。
前三點大家都很容易了解,但第四點卻是關鍵的一點。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張太後扶持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其實都是遵從了《皇族明訓》裡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定。
朱祁钰此時,先有侄子被立太子,再讓自己監國,最後勉為其難地登基,在禮法上是很變扭的。雖說太子年幼,值此危難之際成熟的君主是最佳的選擇,但怎麼聽這都是一條權宜之計。事實上,朱祁钰後來對于皇兄朱祁鎮的回國,與在南宮軟禁皇兄數年,都與這種心态有關。
但我們也說了,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钰的登基完全是被大勢推着走的。太後的妥協,朝臣的推舉,朱祁钰完全沒有資格說不。也許他是大明第一個懷着糾結的心态,坐上龍椅的皇帝。
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二十二歲的朱祁钰正式登基為帝,改年景泰。接下來,他就要正式開始為皇兄的爛攤子“擦屁股”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做皇帝,他不算差</h1>
景泰皇帝朱祁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穩定人心。
皇兄被俘,王振身死,借着撒氣的朝臣們要求查辦王振餘黨。朱祁钰知道王振一派很多人并沒有錯,但是他别無選擇。自己的皇位是這群人推上去的,外患危急之時,隻能盡快籠絡内部人心。于是,王振一派留在京師的黨羽,開始被政治肅清。
接着,他要防備也先南下。他實在沒人可用,因為皇兄禦駕親征帶走了一群朝廷的中堅力量,留在京師的不是資曆尚淺,就是輩分很高,年紀太大的,其中很多人還倚老賣老根本不是朱祁钰用得動的。
那就用新人吧,大膽地用。
正統十三年才被召回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謙,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于謙在“午門血案”和反對遷都這兩件事情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再加上原兵部尚書邝埜戰死,現在朝廷兵部懂軍務,級别又夠的人,隻剩他了。
于謙沒有讓所有人失望。朱祁钰一路開綠燈,朝臣們也識相地收起了窩裡鬥的本事,讓于謙放開手腳大幹了一場。于謙重新整編京軍,勒令地方部隊進京勤王,整修京師城防設施,協調糧草辎重調運,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京師的人心就開始安定下來。
于謙 像
正統十四年十月,瓦剌人出現在京郊,“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當北京城牆上的明軍開始向瓦剌騎兵開炮的時候,朱祁钰忐忑地在宮内來回踱步。這是一場決定王朝命運的戰争,也是朱祁钰上台之後的“首秀”。盡管這一個多月親眼看着于謙等人一點點地加強了京師的防務力量,但從未經曆過戰争的他,心裡依舊沒底。
同時他又有一些小期待,一種不能為人所知的期待:自己的皇兄,此刻就處在守城明軍與瓦剌大軍的陣間,處在明軍炮火的射程内......
明軍圖卷
這場頗為提氣的守城戰,以明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當也先退兵的消息傳進城内後,全城的百姓都沸騰了,他們在慶幸自己見證了明軍一雪前恥的壯舉之後,開始回頭紛紛望向宮城的方向。不知是誰第一個跪下,越來越多的人都朝着皇城跪倒,并最後彙聚成了一聲聲山呼萬歲,響徹北京城的上空。
這一天,朱祁钰的個人威望到達了頂峰。畢竟,一個挽救江山社稷的近主,和一個不聽勸而丟了大明主力的遠主,近主怎麼看都那麼得可愛,那麼得讓人發自内心地愛戴。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為朱祁钰坐穩皇位,打下了最夯實的基礎。也就是從這天開始,他終于了一種“天命所歸”的感覺,開始變得有底氣去行使這份皇權。
憑心而論,這個皇帝,朱祁钰做的還算合格。八年的執政生涯,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
他啟用了一批像于謙這樣的清流官員,所謂清流就是底子相對幹淨,沒有太多陷入黨派之争,個人重心偏向做事的官員。這群官員,一掃正統年的朝廷内鬥的腌臜之氣,提升了大明的整體活力。
當然,為了穩定人心,對于一些老資曆的朝臣,朱祁钰還是以安撫為主。事實證明安撫的效果不錯,君臣之間,朝臣之間,大體表面上都還是一副較為融洽的氣象。不過,也正是對于舊文官集團的安撫,為之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軍事上,朱祁钰不再冒進,特别是在“北京保衛戰”之後,他屢次拒絕了于謙等鷹派要主動出擊北上的提議。事實證明朱祁钰是明智的,後來草原上蒙古人内部出現了嚴重的内讧,讓大明在明蒙關系中重新獲得了主動。
明代市井 圖
朱祁钰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停止皇家采辦,大力發展經濟民生;他派遣徐有貞到地方治河,成績斐然;他啟用王翺,長期處理西南民族事務,剿撫并用,恢複了地區穩定;還有那本《寰宇通志》,堪稱明代地方總志。
景泰時期的八年,朱祁钰在中前期算得上是勤政為民,基本上讓大明走出了“土木之變”的陰影,為國民的民族信心,打上了一針強心劑。僅此一項,他就不負帝王之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做皇帝,他不甘心</h1>
盡管有上文所述的諸多政績,但後世對于朱祁钰的很多關注,卻依舊停留在兩個标簽上——囚兄,易儲。
皇位,朱祁钰一生得到的最大恩賜;皇位,朱祁钰一生無法逃避的夢魇。
北京保衛戰之後,也先派使者來京意在求和,言語中有釋放哥哥朱祁鎮回國的意思。朝臣們對于迎接朱祁鎮回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這份熱情卻深深刺痛了朱祁钰。
朱祁鎮 劇照
其實朱祁钰和朝臣們都沒有錯。
朱祁钰很委屈,明明是我帶領大明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為什麼大家一提到哥哥要回朝,就變得如此興奮?緊接着朱祁钰就會發出一聲靈魂拷問:朕有哪點不如皇兄?!
朝臣們的想法也簡單。大明剛剛經曆了類似宋代的“靖康恥”,皇帝被人擄走了。好不容易打勝仗,還不把被擄走的皇帝救回來?從小的教育就告訴這些文人們要忠君愛國,朱祁鎮就算是“太上皇”也是皇帝啊;再者,這種名留青史的事情别人想遇都遇不到,現在好不容易祖墳冒煙遇到了,還不盡力撮合啊。
最後,朝臣們也知道太上皇回來讓朱祁钰擔心自己的皇位,但說到底這都是你們老朱家的家事啊,折騰到底大明還是大明,我們還是做你們朱家的官啊。
于是朱祁钰不了解朝臣,朝臣了解朱祁钰卻不能不做,事情就開始變味了。
景泰元年,朱祁鎮被放回來了。盡管接駕的禮遇是減了又減,但朱祁鎮畢竟是回來了。順着一變再變的入城線路,這對兄弟終于在皇城的東華門相見了。
朱祁钰見到哥哥清瘦不少的身形慢慢出現在眼前,原先的腹稿竟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了。草原的風沙讓哥哥俊美的臉龐多了幾分粗犷,在自己望向哥哥的時候,對方的眼神中竟然出現了幾分閃躲。已為人君的朱祁钰明白,這份閃躲裡,隐藏着羞愧,無奈,慶幸,甚至還有一種隻有兩兄弟才明白,不可為外人所道的情緒。
史書裡記載二人牽手流淚,于此時此刻,我相信朱祁钰對于哥哥的歸來,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親情占據了主導。但也僅僅限于此時此刻。
朱祁钰把哥哥安置在了南宮,之後就是切斷所有對外聯系的軟禁。大家都說朱祁钰虐待自己的哥哥,卻殊不知在這軟禁的七年時間裡,哥哥生了好幾個孩子,男的都被朱祁钰封了爵位。而景泰年,朱祁钰自己一個兒子都沒出生。
沒有經曆過宮廷生活的朱祁钰,終歸還是有着一分民間的良善之心。不然在明代宮廷“化學工藝”高度發達的當時,完全可以讓哥哥“合理”地逝世。就像我一直懷疑朱祁钰最後的死,就是哥哥做了手腳。
還有易儲。
站在朱祁钰的角度來想,我自己有兒子,我現在手握實權,憑什麼以後還要傳位給自己侄子?你覺得這個想法有什麼問題嗎?完全沒有問題。做皇帝,是你們要我做的,我做了;我自認我做的不差,為什麼我卻隻能永遠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包括我的子嗣!
是以朱祁钰要換太子。他廢了元配皇後,給朝中大臣們送“賄金”,安插外戚進入情報與軍方系統,甚至厚着臉皮借用一封罪臣的上疏來給自己找“開團”的理由。然後所有人都罵他,罵他不知恩圖報,罵他貪戀皇位,罵他愚蠢可笑。
朱見深 像
唉,似乎罵朱祁钰都成為了一種時髦,一種潮流,卻沒人願意正視一眼他的委屈悲憤。
景泰三年四月,朱祁钰正式把換太子提上了議程。朝臣們當時是同意了的,都是在“請願書”上簽字了的,包括胡濙,王直,于謙,商洛,李賢,王翺,王骥等等。
景泰三年五月,原太子朱見深被廢,朱祁钰的兒子朱見濟被冊立為太子。這難道不是朱祁钰高超政治手腕的表現嗎?
隻是諷刺的是,景泰四年十一月,太子朱見濟,薨。
龍椅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朱祁钰可能會問,自己做這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朱祁钰開始漸漸深居簡出了,身邊也慢慢聚攏了一大群歌姬倡伶。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同月,哥哥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複辟登基。二月十七日,朱祁钰駕崩,死因不明,享年二十餘九。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言</h1>
關于朱祁钰,想說的都在這裡了。文章開頭的“恭仁康定景皇帝”,其實是明憲宗朱見深後來給他定的谥号,侄子朱見深最後願意為這位叔叔平反,側面也說明了朱見深幼年還是得到了朱祁钰的照顧。
封建王朝的帝皇,沒兒子的壞處大家看到了吧,其中之一就是身後之名,任由其他人寫,沒人會幫你主動說好話。同樣的情況大明還有一位,就是以後的明武宗朱厚照。
史書
朱祁钰死後,哥哥其實是全盤否定了景泰年的一切。功績政務之類的就不說了,就說人吧。朱祁钰的母親吳氏,在朱祁钰登基後也被尊為太後,卻被哥哥降為了“宣廟賢妃”,削減了一應的政治待遇打入冷宮;朱祁钰的兩個皇後,那位因為反對易儲的汪皇後,後來得到了照顧,而那位朱見濟生母杭皇後,盡管已經逝世,卻仍舊被搗毀了陵墓,取消了尊位。
人走茶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