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中國自古就有不少忠臣志士,他們有的鞠躬盡瘁,隻求流芳百年,有的默默付出,隻要問心無愧。但往往和君王親近的卻不是這些忠臣志士,這些人裡有的甚至不能善終。

商朝比幹忠君愛國,卻因屢次勸谏,被昏庸的商纣王剖心而死;商鞅為君主治理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卻因被說功高蓋主,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抗金将領嶽飛,精忠報國,為宋朝鞍前馬後,卻為小人所害,冤枉他密謀造反,最終冤死。
在明朝,也有一位忠臣蒙冤被殺,當時的百姓們聞者傷心,見者落淚,他就是明朝第一忠臣——于謙。
于謙之人:志向高潔
洪武三十一年,于謙出生于杭州錢塘縣。他的太祖、高祖和曾祖父都曾為朝廷官員。世代為官,又是書香門第,是以于謙自小便有高遠的志向。
他學習非常刻苦,想要考取功名入朝為官,報效國家。他一直崇敬文天祥。從小他就将偶像的畫像懸挂在房中,日日提醒自己要像文天祥一般堅定自我,志氣高潔。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是于謙在12歲那年所寫。表達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要潔身自好的志向。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自此踏上仕途。于謙做官,正如他詩中所言,剛正不阿,作風簡樸。
明朝是曆史上有名的混亂的朝代,宦官當政,外戚專權。因為混亂的管理制度,導緻朝廷上下拉黨結營,A錢腐敗極其嚴重。
随着于謙官位不斷高升,向他抛出橄榄枝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于謙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他心中有一杆秤,國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才是他最在意的。
但他拒絕和這些奸佞來往,便已是把自己推向他們的對立面。再加上凡是經過他手的案子,無冤假錯案,經過他手的财政,層層分明。
奸佞之輩很難從中撈到油水,擷取利益,整日還要提心吊膽,以免被于謙人贓并獲。時間一長,朝廷上下盼着他死的人不勝枚舉。
但于謙無所畏懼。皇上有錯直言不諱,百姓有難相幫到底;遇到貪贓枉法立刻上奏處置,見到冤假錯案絕不姑息。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詩中所言,“隻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之功,豐功偉績
每次提到曆史上有名的忠臣,十之八九的人都會想到于謙。一是因為他對朝廷對國家的忠心不二,二是因為他對國家的貢獻确實很豐厚。
初為官,正值朱高煦叛亂,于謙随明宣宗親征。朱高煦不敵,任命投降。宣宗便讓于謙曆數朱高煦的罪名。于謙聲色俱厲,擲地有聲,隻聽得朱高煦瑟瑟發抖,伏地不起。
宣宗大悅,随即派遣于謙巡撫江西,在巡撫期間,于謙在江西又為百姓平反了數百起冤獄,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
經過此事,宣宗看出于謙是可擔重任之人,于是提拔他為兵部右侍郎,将巡撫河南、江西一帶的工作交由他。
于謙到任後,親自到各處考察,與老百姓交談,了解當地的收成及天氣狀況。稍有災害發生,便立刻上書朝廷,請予援助。
正統六年,河南黃河沿岸潰堤,于謙帶領當地官員修築堤壩,并設立亭長,對每一段堤壩定期進行巡視和維護。同時他鼓勵百姓種樹挖井。在于謙的帶領下,黃河不再決堤,當地百姓也解決了吃水問題。于謙的威名遠揚,緻使附近的山匪都不敢再進城搶掠。
宣德十年,明英宗朱祁鎮繼位。這位皇帝,也是改變于謙一生的人物。
正統年間開始,瓦剌勢力逐漸強盛,開始不時南下騷擾明朝的邊疆地區。後來他們不滿足于騷擾邊疆人民,便以上供為由騙取明朝廷的賞賜。惹得朝廷上下都大為不滿。
年輕氣盛的新皇朱祁鎮自是不願忍下這口氣,在宦官王振的撺掇下,不聽朝臣勸阻,決定禦駕親征。在沒有萬全之策的情況下,倉促集結軍隊二十萬出征。
豈料大軍行至土木堡,遭遇瓦剌強攻,朱祁鎮被困,援兵遲遲不到,此戰大敗。明朝大軍全軍覆沒,連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俘虜。
皇帝被俘,明朝的精銳部隊也随着此戰全軍覆沒,京師再無重兵把守,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于謙請郕王調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等前往順天府,再精心布置,堪堪保住了都城,人心稍定。
皇上被俘,宦官王振及其黨羽的責任不可推卸。朝中大臣上書希望能治理王振及其黨羽。監國朱祁钰本不願商議此事,卻不料朝臣與王振黨羽馬順起了沖突,群臣圍攻而上,馬順血濺朝堂。
朱祁钰吓得連連後退。于謙扶着他振臂說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在于謙的查辦下,此事方休,奸佞也終于得到嚴懲。
于謙之死:含冤被斬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并沒有被瓦剌殺死。瓦剌本打算用他向明朝索要好處,豈料明朝完全不吃這一套。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鎮雖然活着,但已無法治理朝政,太子尚且年幼,朝中最合适繼位的便是朱祁钰。于是在于謙等人的勸說下,朱祁钰登基為帝,改國号景泰,封朱祁鎮為太上皇。
瓦剌見計謀無用,惱羞成怒,領兵再次攻打明朝,豈料這一戰瓦剌大敗,無奈之下隻得求和,想用太上皇朱祁鎮換取和平。
被俘一年多後,朱祁鎮終于再次踏上了故土。但他的回歸引起了景泰帝的不滿。自己剛剛坐了不久的皇帝之位,怎可以就此拱手讓人?于是他軟禁了朱祁鎮及其妻子,長達八年時間。
景泰帝執政八年間,重用于謙等忠臣志士,國家安定,政治清明。但這八年間,朱祁鎮卻過着不見天日的生活,仇恨在他胸中不斷發芽。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不久于世。在石亨、曹吉祥等宵小的幫助下,朱祁鎮破開南宮大門,重登帝位。
而他登基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聽信石亨等等人的讒言,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幾天後,于謙及王文以謀逆罪被處死,素來與他交好的官員也難逃厄運。
于謙死後,一向與他有仇的曹吉祥等人依然不悅,便派人抄了于謙的家。原本以為官至一品的于謙應是金銀滿屋,卻不曾想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于謙家再無他物。當時抄家的錦衣衛,也難忍傷心,恸哭不止。
相傳在于謙下葬那天,天色陰暗,百姓自發為這位大明忠臣送行。聽聞朱祁鎮斬殺于謙,太後也大為錯愕,連着幾天水米不進,大罵朱祁鎮有眼無珠,不辨忠奸。
于謙死後,石亨、曹吉祥等宵小行事更加張狂,不到一年惡性敗露。抄家之時,朱祁鎮親臨,看着石亨家家财萬貫,金銀滿地,不禁疑惑,
于謙頗受兩任帝王的重用,家中卻無多餘家産,為何小小石亨如此富有。
随着石亨的倒台,曹吉祥謀反被殺,其黨羽被連根拔起,于謙的事情才真相大白。
明憲宗成化初年,于謙的兒子被赦免,他上書為父伸冤,最終于謙官複原職,賜祭;明孝宗弘治二年,于謙被追贈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傅;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時,親手為他題寫“丹心抗節”的牌匾。
小結
于謙一生博學智慧,又怎能料想不到,自己另立新帝的謀劃會得罪朱祁鎮呢?他當然知道,但他更知道國無君則天下亂的道理。在家國大義面前,個人恩怨無足輕重。他這一生所求無非清白二字,他所做正如文天祥詩中所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