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中國古代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直都在不斷加強,直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這個過程之中,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博弈,相權過于強大将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明朝時期朱元璋便直接廢掉丞相以加強皇權,一旦地方分權強于中央集權,便會動搖國家根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便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節度使的誕生與發展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為了能更好地管理軍隊強軍禦敵,朝廷設立節度使,不過僅僅隻有軍權并無其他的權力,直到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經擁有了軍、民、财的權力,實力逐漸超過了中央。

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的兵力已到達四十九萬,而中央的兵力僅僅有十二萬,雙方實力有着很大的差距,一旦節度使叛亂,中央是很難對其進行平息的。

而導緻節度使權力過于強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潰。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為了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在土地政策上繼承了前朝的制度實行均田制,但在唐高宗時期均田制逐漸被破壞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成為無家可歸的人,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威脅。

唐玄宗時期,為了解決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朝廷決定招募這些流民進行充軍,也就是這一決定導緻唐朝的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募兵制的誕生使得全國上下一多半的兵力在節度使的手中,而由中央管控的兵力極少。

其二,唐朝邊疆戰事頻發。從唐太宗到唐玄宗這些年之中,唐朝邊境戰端頻發,可中央配置設定給地方的士兵的數量不足與外敵抗衡,是以節度使便各自招募士兵增加兵力。開元五年,駐守邊疆的軍隊高達六十多萬人。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由于這些士兵是節度使招募的,他們對節度使有着很強的依賴性,在他們心中隻有節度使并無皇帝,節度使在軍中培養自己的親信,以此增強自身的軍權。

為了解決戰争帶來的物資超額支出,節度使僅靠中央的補給是遠遠不夠的,是以他們便依靠屯田解決軍隊的補給問題,久而久之節度使的财政能力大大增強。

至此到玄宗年間,邊境地區的已經有了十個兵鎮,并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經略使進行管理,這些節度使已經具備了一個區的所有權力,成為唐朝的一顆定時炸彈。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安史之亂後再無盛世

這顆定時炸彈最終還是爆炸了。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一起率兵十五萬以讨伐楊國忠為由進攻國都長安。大軍從範陽起兵直抵長安,唐玄宗得知此消息後,調動平盧節度使進行防守。

奈何敵軍過于強大,安祿山的軍隊僅僅用了三十多天的時間就攻入了洛邑,守城的将領均被安祿山所斬,唐玄宗萬萬沒有料想到,自己精心部署的防禦計劃,在安祿山的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安祿山在占領洛陽後不久稱帝,他的下一個目标便是潼關,潼關是長安的屏障易守難攻,可一旦潼關失守,那麼長安也危在旦夕了。此時駐守潼關的将領為封常清與高仙芝二人,二人面對敵軍采用防禦戰術,利用潼關的地理優勢堅守不出。

本以為守住潼關,長安便無危機。朝堂之上的唐玄宗卻聽信奸佞小人的建議,讓守成江鈴改變作戰計劃出城迎敵,迫于皇威,潼關的将士們出城迎敵陷入了安祿山的陷阱之中,最終全軍覆沒,緻使潼關失守。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潼關失守後,長安告急,由護衛隊的保護下,唐玄宗帶領楊貴妃與太子李亨出逃長安,在隊伍抵達馬嵬坡時,發生了馬嵬坡事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處死。随後太子李亨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

郭子儀與李光弼奉旨讨伐安祿山,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唐朝一方。首先睢陽之戰,唐軍堅守十個月抵擋住南下的敵軍,安祿山對部下殘暴不仁,在軍中的威望大減,最後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

唐軍愈戰愈勇,迫于形勢的無奈,安慶緒向史思明請求救援,不料史思明将安慶緒殺害自立為王,史思明與安祿山有着相同的命運,皆被自己的孩子所殺。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公元761年史朝義殺害自己的父親史思明,兩年後被唐軍逼得走投無路,自缢而亡,自此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安史之亂後,曾經盛唐的景象一去不複返,并且各地的藩鎮也隻是名義上歸順朝廷,節度使世代相傳,如同一個獨立的王國,藩鎮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朝廷之上更是宦官專權,政治黑暗,正如李牧在詩中所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争奪世襲權

起初節度使擁有了軍權、财政權等權力後,表面上對中央言聽計從,但也隻有在重大事項上請示朝廷,并且是由皇帝委任的。可人的欲望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他們想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可以是節度使,便開始争奪世襲權。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有戰功的将領們被封了節度使,本就不能很好掌控節度使力量的唐朝,又增設了四十二位節度使,無疑是加劇了藩鎮割據,這些節度使在所管轄的區域内已經擁有了世襲權,形成了世襲制,其中最為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河北三鎮”。

即便是中央想制止這一行為卻也無能為力,随着時間的推移,“河北三鎮”沒落,朱溫名義上歸順唐朝政府實際上開始以河南為中心擴大自己的勢力,成為了唐朝末期最大的藩鎮力量。

節度使手握49萬大軍?唐朝禁軍才12萬,為了争奪世襲權不得不反

正如宋人尹源所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公元907朱溫篡唐,唐朝也是以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朱溫建立後梁之後,各地擁有世襲權的藩鎮勢力紛紛效仿自立為國,藩鎮之間戰亂不止,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五代十國拉開了帷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