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皺肋文蛤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作者:吉山花瑤

皺肋文蛤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邱西敏

皺肋文蛤( Meretrix lyrata )俗稱越南白蛤,又稱琴文蛤或越南文蛤,隸屬于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簾蛤屬。皺肋文蛤體表具有灰黃色殼皮,生長線粗寬呈肋骨狀,殼内面白色,後背緣紫褐色,外套窦淺,常栖息于潮間帶10m~20m水深處的泥沙底中,适應性強,具有廣鹽、廣溫的特性,其适宜鹽度範圍為5~30,适宜生活溫度範圍為12℃~35℃。

2010年,漳州市水産技術推廣站和漳州市前亭水産良種場聯合開展皺肋文蛤人工育苗試驗,探索皺肋文蛤親貝強化培育、促熟、催産和浮遊期培育方法、附着後稚貝暫養等技術問題,初步在福建開展了皺肋文蛤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試驗,當年人工培育出苗種10億多粒。經過多年發展,皺肋文蛤在福建省形成一定的産業規模。2019年,福建省皺肋文蛤人工育苗面積達60000m 2 左右,年生産規格在30萬粒/斤的苗種約200多億粒,育苗主要集中在漳州市東山、雲霄、漳浦,莆田市,甯德市蕉城、福鼎等地,育苗後銷往國内廣西、廣東一帶以及國外越南、菲律賓等地。

本文選取甯德市寶鴻水産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作為育苗試驗場所,通過開展皺肋文蛤人工育苗技術試驗,研究皺肋文蛤室内人工育苗技術工藝,總結出成熟的皺肋文蛤強化促熟、催産、受精卵孵化、幼蟲及稚貝培育、餌料的選配以及微藻土塘培養等技術,探讨皺肋文蛤繁育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與關鍵要點,為廣大皺肋文蛤育苗業者提供參考。

一、育苗設施

皺肋文蛤人工育苗需要的裝置有蓄水池、沉澱池、淡水池(淡水井)、沙濾罐、培育池(催産池)、餌料池、消毒池、餌料保種室、附苗用沙、充氣裝置、發電裝置、虹吸管、網和洗苗器等。

在皺肋文蛤人工育苗日常管理中,需每天進行水溫、海水比重、pH等水質因子的測定,後期還需對皺肋文蛤幼蟲及稚貝的腸胃飽滿度及生長情況進行觀察測定,做好日常工作的記錄。采取以防為主的病害防治措施,如池子消毒、倒池、降低密度、淡水淘洗消毒、适量使用土黴素或益生菌等。

二、人工育苗

(一)親貝

親貝的選擇與培養在皺肋文蛤人工育苗中十分重要,直接關系着整個育苗生産的成敗。如孵化率低、幼體生長緩慢、幼體生長發育各階段淘汰率較高、幼體提早下沉等問題均有可能是親貝選擇或培養不當造成的。

1.親貝的選擇

在4月~7月皺肋文蛤繁殖期,選擇福建南部、廣東及廣西沿海一帶人工養殖的親貝。選取2齡,40g/粒以上,性腺飽滿、個體健壯,無損傷,無病害,在養殖區無大量死亡的皺肋文蛤種貝。通過鏡檢觀察其性腺成熟度,發育至Ⅳ期末~Ⅵ期初的親體,卵細胞呈圓球形、精子遊動活潑。

2.親貝的運輸

皺肋文蛤親貝短途運輸通常采用紡織袋或網袋包裝,一般每袋40kg左右,運輸時間不超過12h。長途運輸則多采用泡沫箱加冰瓶降溫包裝,保持低溫和體表濕潤,運輸時間可達24h。

3.親貝的處理

親貝運到育苗場後,先對親貝進行處理,處理工序為:按重量分裝→沖洗→剔除雜物和創傷個體→洗淨→消毒→陰幹4h~6h。

(二)催産

産卵池水溫28℃~29℃,海水比重為1.020左右。選擇在下午3:00左右将親貝框放入産卵池中,并開大充氣量,形成翻滾流水狀态,一般2h左右即可産卵排精,持續3h~4h。用“陰幹+流水刺激+升溫刺激”的催産方法,容易達到較佳的催産效果。

(三)孵化

保持大氣量,用攪卵器攪起沉底的卵并撈除水面的泡沫和污物,在受精卵密度為15個/mL~20個/mL,水溫28℃~29℃,海水比重1.020的情況下,受精卵經20min放出一極體,約4h發育至桑椹期,6h~7h變态至擔輪幼蟲,到D型幼蟲需13h~15h。孵化率可達到91.7%左右,達到了較高的孵化效果。

(四)浮遊期

當受精卵經約15h全部發育至D型幼蟲時,取樣計數後,用300目篩絹網置于池底排污口外排放收集中上層幼蟲,并視數量分送到新池培育。新池D型幼蟲培育密度為10個/mL~15個/mL。培育水溫28.5℃~30℃,海水比重1.013~1.015,培育密度10個/mL~15個/mL。

培育開口餌料為金藻,投喂密度2萬個/mL~4萬個/mL,發育殼頂初期增加角毛藻,投喂密度1萬個/mL~2萬個/mL,發育殼頂中後期增加扁藻,投喂密度0.5萬個/mL~1萬個/mL,視消化盲囊的顔色、飽滿程度及水中殘餌情況調整,每天分多次投喂,根據幼蟲的發育,逐浙增加投餌量。視池底污物程度、幼體攝食、幼體數量及變态情況适時倒池。

(五)變态附着期

D型幼蟲經9天左右培育,當80%以上的殼頂後期幼蟲形成初生的棒狀足,複眼明顯,個體達到180μm以上時,面盤開始萎縮,表明有部分幼體已經變态,即可投放附着基。附着基為高潮區灘塗表面層的浮泥,經200目篩絹網過濾後按3斤/50m 2 ~4斤/50m 2的量加水稀釋直接均勻潑灑于培育池底,厚度約0.2cm左右。眼點幼體變态附底時間約需2天~3天,可視幼蟲變态附底的數量,适時收集浮遊幼蟲與變态附底幼蟲分池培育。試驗表明該種方式的附着基可以達到較好附苗效果。

(六)稚貝期

幼蟲變态發育成稚貝,即進入皺肋文蛤稚貝期的培育階段。附底期稚貝培育水溫28.5℃~30℃,海水比重1.017左右。布苗水位為40cm,逐日添加少量清水。視稚貝的生長情況,一般5天~6天倒池一次,分稀培育,用不同網目規格的不鏽鋼篩網淘洗去除浮泥與雜質,并篩别不同規格的稚貝分池培養。培育密度前期150萬粒/m 2 ~200萬粒/m 2 ,後期50萬粒/m 2 ~100萬粒/m 2 。餌料投喂前期以扁藻、角毛藻為主,後期均投土塘藻類,視水的透明度增加藻水,日投餌2次~3次。皺肋文蛤出苗規格在10×10 6 個/斤以内為宜。個體應大小均勻,貝殼色澤亮麗、無破損,斧足伸展有力,活力強。

通過篩絹網裝袋,浸泡冰水後,可用泡沫保溫箱底部加冰袋密封幹運,運輸溫度不超過15℃,運輸時間不宜超12h。

三、讨論

(一)皺肋文蛤親貝的選擇

獲得足夠數量的成熟親貝是開展皺肋文蛤人工育苗的前提條件。應選擇皺肋文蛤繁殖盛期的親貝,即從自然海區或養殖池塘内采捕殼長4cm以上,無創傷、無病害,性腺接近或充分成熟的個體。

(二)浮遊幼蟲餌料的選擇與搭配

充足、适口、營養的餌料,是提高皺肋文蛤幼體成活率的關鍵。在規模化培苗中,傳統僅依靠三級培養的藻類供應無法穩定滿足貝類幼體的攝食量,而室外池塘培養的混合藻類可貝苗培育的餌料問題。可利用土塘低密度魚蝦生态混養,通過投餌、施肥、補水和機械攪水等方法,培育大量的混合型微藻以穩定水質,之後用水泵抽至室内短時沉澱後投飼或直接抽取投飼。土塘低密度魚蝦生态混養可采用蝦與黑鲷或黃鳍鲷混養,每畝先投放規格0.8cm的南美白對蝦2萬尾~5萬尾,後再投放混養黑鲷或黃鳍鲷50尾~100尾。目前在埋栖型貝類育苗中,面積1000m 2 的培育池一般需配備2口各5畝的混養土塘,以解決貝苗培育的餌料問題。

皺肋文蛤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三)稚貝期的環境清理

皺肋文蛤幼體附着後,人工育苗管理難度增大,附着基的殘餌、糞便、有機碎屑不易清除,在高溫下迅速分解,細菌大量滋生,底質惡化,幼體死亡率會增加。稚貝期的培育應密切注意水質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清洗稚貝體上的粘液及髒物。通過低比重海水清洗、篩選,可有效減少稚貝黏液的分泌,又可清除稚貝殼上粘附的污物,可有效改善稚貝生長環境。此外一般4天~5天倒池一次,8天~10天篩選一次,大小分養,有利于個體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