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有種小吃特别出名,叫“托闆豆腐”。就是小攤販将剛做好的豆腐一塊塊裝車,再碼上一堆像古代士大夫們上朝時用的笏闆一樣,寬兩寸餘、長十餘寸的窄長薄木闆兒。用三輪車或“電驢子”拉到城市當街路口、人多之處,2元一闆地叫賣。
遇到有食客來買,小販就用小刀在大塊豆腐上切出一條,放到木闆上再剁幾刀。雙手托着遞給客人。因為豆腐很嫩很軟,食客吃時必須要用雙手托着木闆兒,彎着腰撅腚低頭吃,或者說叫吸食。
是以,在臨清吃“托闆豆腐”,也叫“撅腚豆腐”。

豆腐是道地的中國食品,自從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發明了豆腐,這道菜一直流傳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臨清人管吃托闆豆腐叫“喝豆腐”,主張是不加任何調料,直接入口
。
托闆
托闆豆腐是當地的名吃,攤主将豆腐切好,放在一塊長方形的木闆上。再用刀切成若幹塊,食客當場就可以吃。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這托闆豆腐卻是越趁熱越好吃。而且也唯有不加調料趁熱“喝”,才能更嘗出豆腐的清新豆香。
關于托闆豆腐的來曆,在臨清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在明朝,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家裡很窮,好不容易湊了點銀子做盤纏。一路上省吃儉用,來到臨清還是花光了,不得不在街頭過夜。
次日清早,一個名叫“豆腐李”的小販擔着做好的豆腐走過來。他見秀才躺在街頭,便放下挑子,推醒秀才,這才知道對方已經兩天沒吃飯了。
聞聽,“豆腐李”便拿出幾塊水豆腐放到木闆上,用刀切碎,讓秀才吃……
後來,這秀才考了狀元,當了八府巡按,專程回到臨清感謝恩人。
此後,又白又嫩、溫熱可口的“托闆兒豆腐”,便在臨清流傳開來,一直沿襲到至今。
可口的托闆豆腐你是不是也想要來嘗試一下呢?
來源:山東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