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二十八,把面發。這天開始要操辦年節的主要食品了,長輩人蒸饅頭時總是自己發好面來蒸。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把發面,就粘了“發”的吉祥語,寓意發家和發财。蒸饅頭中的“蒸”字,寓意把運氣“蒸”(争)來。

面食的出現,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在漢代,随着石磨的廣泛使用,面食已經大量出現,據史料記載,面食在漢代已經是上至皇宮,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開始,面食發生變化,有了炒、焖、煎等方式,而且還在面中加入或葷或素的澆頭。到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經很精美了。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詩中有句雲:“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對面食大加贊賞。

都是過春節,但是我們國家南北方過節的飲食風俗是有很大差異的,飲食風俗,還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鹹”之類的演繹。新年之際,餃子、年糕都是象征意味濃郁的符号化食品,堪稱餐桌上的“吉祥”。除了餃子,吃上自己家裡做的一碗熱騰騰的面,既簡單又美味,也是年的味道。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在山東就有個不能不錯過的面食——油旋。

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将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竈烙之,甚美。”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

油旋,濟南人鐘愛小食,從口味制作到出爐,融合了濃濃的泉城特色。和面、上油、制面胚、烙制、烤制、做旋……要經曆 12 道制作工序才能吃到的美味,自是有着獨特的風味。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濟南油旋的做法在清朝時便有記載,其中最講究的當屬和面。

用古法的技藝“搋、疊、打”進行上百次的重複,最後使面團光滑,不粘手,又不粘擀面軸時才可繼續下面的步驟。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你還記得兒時的油旋嗎?

将近60層的面皮酥脆至,内裡夾雜着的章丘大蔥香氣彌漫,經過濟南泉水浸潤的内裡更是柔軟如絮,一碗雞絲馄饨加熱騰騰的油旋,開啟了濟南人一天的忙碌,各種滋味, 妙不可言。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講的就是生活在哪,哪裡就有特定的讓我們生存的食物。而随着曆史的變更,每個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獨特風味的美食,下次去山東别忘了品嘗這道非遺美味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