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濟南油旋知多少

作者:齊魯壹點

<b>文 \ 張繼平</b>

小小油旋六十層,

色澤金黃技藝精。

一股蔥香撲鼻來,

外酥裡嫩熱騰騰。

形似螺旋更誘人,

慢慢咂摸味無窮。

油旋是濟南傳統著名小吃,起源于明清時代,即古書所載“千層油旋烙餅”。

傳說,濟南油旋,是齊河縣徐氏三兄弟去南京闖蕩時學習南方制餅技藝而來。其餅在南方的口味裡是甜的,徐氏兄弟到濟南縣東巷南頭開店後,依據北方人的口味特點改為鹹香口,并加入了章丘大蔥制作的蔥油等作料,時人稱之為“徐家油旋”。

據考證,油旋确實是在蘇州蓑衣餅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據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食憲鴻秘》(朱彜尊)記載:“晉府千層油旋烙餅,此即虎丘蓑衣餅也。”談及千層油旋的做法,書中記道:“白面一斤,白糖二兩。水化開,入真香油四兩。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清顧仲所撰《養小錄》一書也記道:“晉府千層油旋。其法:和面作劑擀開,入油,成劑再擀開,再入油,再擀開,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這兩段記載表明,我國北方的油旋源自蘇州的蓑衣餅。

蘇州虎丘面點蓑衣餅在明代就頗負盛名,明湯傳楹的《虎丘往還記》記有:“予與尤子啖蓑餅二枚,啜清茗數瓯,酣适之味,有過于酒。”就着虎丘清茶吃蓑衣餅,其味竟勝過了喝酒。清初的詩人施閏章,在遊玩虎丘之後,也寫詩歎道:“虎丘茶試蓑衣餅”。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飲食篇中也記有“蓑衣餅以脂油和面,一餅數層,惟虎丘制之。”清代袁枚的《随園食單》中,還詳細記有蓑衣餅制作技法:“幹面用冷水調,不可多揉,擀薄後卷攏,再擀薄了用豬油、白糖鋪勻,再卷攏擀成薄餅,用豬油煎黃。如要鹹的,用蔥、椒鹽亦可。”後來,虎丘蓑衣餅後來傳遍了大江南北,傳至濟南後,人們直接呼名為“油旋”。

清末薛寶辰《素食說略》總結了清朝末期北方的十幾種面點,其中就有“油旋”。書中介紹:“以生面或發面團作餅烙之,曰烙餅,曰燒餅,曰火餅。視鍋大小為之,曰鍋規。以生面擀薄塗油,摺疊環轉為之,曰油旋。《随園》所謂蓑衣餅也。以酥面實餡作餅,曰餡兒火燒。以生面實餡作餅,曰餡兒餅。酥面不實餡,曰酥餅。酥面不加皮面,曰自來酥。以面糊入鍋搖之便薄,曰煎餅。以小勺挹之,注入鍋一勺一餅,曰淋餅。和以花片及菜,曰托面。置有餡生餅于鍋,灌以水烙之,京師曰鍋貼,陝西名曰水津包子。作極薄餅先烙而後蒸之,曰春餅。以發面作餅炸之,曰油餅。”“摺疊環轉為之”,已于今日油旋做法完全一樣。

濟南油旋知多少

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1895)開業的文升園飯莊,也曾以經營油旋而聞名濟南。民國初年時,濟南已有十幾家專門經營油旋等地方小吃的店鋪。已故著名曲藝理論家、作家陶鈍先生(1901—1996年)曾撰文回憶在濟南求學時(19歲,1920年左右)在濟南文升園飯莊品嘗油旋的情形,他寫道:“後宰門街西頭還有一條彎街,名為辘轳把子街,街上有一個小飯鋪,名‘文升園’。

用這樣一個吉利的名字迎接前清的窮舉子,後來的窮學生。這飯館有兩樣好食品:油旋和壇子肉。他們的油旋又香又酥,到口就碎了。店主人誇口說:‘先生,您可以試試,五個油旋放在桌子上羅起來,一拳猛擊,如果有一個不碎,壓扁了,您不用付錢,白吃。’可是我們用筷子敲一個碎一個,不用拳擊,就信服了。他們的壇子肉真是用壇子炖的。頭一天晚上把肉切成方塊,裝在壇子裡,炖到滾開之後,封上火,隻留一個小孔,把壇子封上口坐上(不要壓滅火),第二天早上來看,肉還是方塊,肉湯裡油花也很少,用嘴唇就能把肉咬爛,一點肉味不放散,這肉味還不好嗎?小店裡的住客,誰不去品嘗一次?我們這些來考學的學生,會被先來的同鄉、同學約到文升園,花不到一塊錢請客。”

濟南油旋層層相連多達60多層,酥脆嫩軟、鹹香可口為其主要特點。其做法是,和面為團,取劑擀成極薄長片,抹上一層細鹽、蔥油泥,卷成卷兒,邊卷邊抻面片,使之更薄,層層卷起,卷好後放在鏊子上壓成餅形,烙後放烤爐至黃色成熟,取出後從中心捅出一個凹窩,放入盤中,成螺旋相盤狀,即成中空多層的油旋。趁熱食用,表皮酥脆而内瓤嫩軟,可謂精緻小吃。

2009年,油旋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濟南油旋知多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