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産黨(CPC)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自力更生的科技強國。前者是資源配置設定方式的改變,而後者需要新的資源配置設定方式來推動其增長。金融是承擔、促進和優化資源配置的最重要平台,建構新的發展格局,必須推動金融模式轉型,深化金融改革,重構我國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青島大學财富管理研究所所長易賢榮認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願景》的《建議》提出了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的措施,如重新界定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能, 完善金融市場價格體系,增強金融科技能力,全面落實股票發行登記制底線。這些政策将有助于增強中國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全面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競争力,并将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巨大變化。
如何了解《建議》确立的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的新内涵?
一、《建議》确立的未來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建構現代央行體系,完善貨币供應調控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超級中央銀行"的作用将是監管、管理、變革和創新的核心功能。
2、在《建議》中,"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被視為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務。一方面,要打破現行制度依賴、概念依賴和利息模式,打造适應中國金融市場的新基準利率制度;
3、《建議》指出,"提升金融科技水準,增強金融普惠性",這也是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金融資料共享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基礎法制制定、數字公民教育訓練、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引進入手,提高我國金融科技水準。
4、《建議》提出"全面推行股票發行登記制度,建立正常的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我們将全面推行股票發行登記制度,通過一系列體制改革,特别是我國股票市場基本制度的重大改革,確定其持續健康發展。
5、《建議》要求"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預警、處置、問責制度,對違法行為零容忍"。要使底線遠離系統性金融風險,就需要将國内信貸創造的程度保持在可能的範圍内;
更多精彩創意
面對過去一百年的巨大變化,面對動蕩不定的外部世界,中國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願景為指導,确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以科技自主創新的形式,确立内需主導的"内部循環"和經濟發展新模式, 以確定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從金融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資源配置模式的改變。換言之,經濟增長新模式最重要的内容是資源的再配置,而金融是承載、推動和優化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最重要平台。因為,為了重新配置資源,資源必須能夠輕松移動,而資金是承載資源流動的最重要工具。是以,要建構新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國家科技創新,必須推進金融模式的轉變,必須重建我國的金融服務體系,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
01 如何建立現代中央銀行體系和功能
從金融本質和發展曆史的角度來看,金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将非物質事物轉化為交換價值或通過信貸創造增加财富來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增加人民福祉的工具。同樣,由于信用創造是将非物質人際關系轉化為物質産品的工具,如果信貸創造超出其可能性的界限,那麼金融産品就可能偏離實質性産品的價值,導緻金融風險定價嚴重失真,甚至導緻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信貸創造的過度擴張是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以,現代央行的建立和貨币政策體系的安排是圍繞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随着經濟增長新模式的出現,作為央行的中國人民銀行,其職能轉型也勢在必行。是以,建設現代中央銀行體系作為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務,也意味着中國人民銀行作為"超級中央銀行"的角色呼喚出來,其功能也将發生重大變化。
1.如果以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為背景,适應現代央行體系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超級中央銀行"的首要責任是"建構金融有效支撐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不是讓金融僅僅成為"賺錢賺錢"的工具。
2.建立适應經濟增長新模式的金融市場秩序。這不僅包括不斷制定、修改、完善和維護金融市場的法律規章制度,還包括建立市場化的非個性化信用體系。這是金融市場基本體系的基礎。因為金融是信貸的風險定價,如果不能建立市場導向的非個性化信貸關系,那麼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就無法有效運作,金融所承載的資源配置可能效率低下。
3、"超級中央銀行"還應充分、正确地處理國内外金融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中國人民銀行既是金融市場體系規則的立法者,也是金融市場的超級協調者和超級監管者。"目前,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之間的關系。要發揚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尊重國際共識和規則,妥善處理政與市場的關系。不僅要鼓勵創新、弘揚創業精神,還要加強監管,依法将金融活動充分納入監管,有效防範風險。"
4、金融市場的前瞻性展望和研究是"超級中央銀行"的重要任務。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别是面對百年前所未有的變革,百年的重大爆發,中國金融市場将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和機遇,而"超級央行"的前瞻性展望和研究已成為金融部門持續穩定發展的最重要方面。是以,《建議》不僅要求穩步推進數字貨币研發,也要求金融科技更新,将金融市場的前瞻性研究提升到重要水準。
02 如何完善中國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
在市場經濟中,金融資源的配置先于實物資源的配置,這個過程需要以價格信号為指導。金融市場的價格主要是利率和匯率。
1、利率
利率作為金融市場資金的價格,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水準,不僅決定了資金的流動和誰優先使用,而且決定了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利率市場化是政府逐漸放寬和放松對利率的管制,使市場在利率的形成和變化中起決定性作用,使資金供求兩者獨立于利率信用風險定價。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需要完善市場導向的利率形成機制和傳導機制,更重要的是,從間接自律基準利率向市場導向基準利率轉型,需要建立科學、系統、全面适應經濟增長新模式的市場導向基準利率體系,以理順國内金融價格關系。 市場,形成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的真實市場化利率。
是以,改革我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是打破現行制度依賴、觀念依賴和利率格局,打造适應我國金融市場的新型基準利率制度,進而實作平穩過渡。
隻有這樣,中國的市場化利率機制才能逐漸形成,資金才能有效傳遞,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2、匯率
匯率是金融市場中的另一種價格,它決定了國内外資源的比較優勢和市場配置,關系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形成和發展。
多年來,人民币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了長足進展。特别是2015年"811"匯率改革後,我國基本共識認為人民币兌美元匯率基本上是雙向波動,穩定在合理均衡水準,人民币匯率反映了市場供需關系,資金的内外部流動關系, 人民币匯率的市場化全面提升。
在以信用貨币為主導的國際貨币體系下,一國貨币與另一國貨币的比率不僅與實體因素有關,而且與非實物因素的滲透有關;是以,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政府通過政策來指導一個國家的貨币匯率是合理的。問題在于人民币匯率應該穩定在什麼水準,并能夠最大限度地實作國家長遠利益的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2015年"811"匯率改革後,人民币匯率的雙向波動不僅沒有提高人民币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促進國内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增加了人民币國際化程度,事實上,近年來人民币國際化程度正在萎縮(即: 國際市場作為國際儲備貨币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币的比例逐年下降)。
是以,就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而言,人民币匯率應錨定在"穩定持續強勢"的水準。
這是确定人民币匯率未來水準的重要依據。
03 如何提高中國金融科技水準
金融科技不是利用"金融數字化"的新技術,金融企業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展示,為客戶提供友善、快捷、交易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務,同時也讓金融票據和線下業務轉移到手機或網際網路上,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對于金融科技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新技術整合金融資料資源作為生産要素或寶貴資産,實作金融資料共享,進而為消費者提供創造價值的定制化金融服務,實作金融服務的自動化、移動性、智能化、普及化、包容性、民主化,進而形成金融服務的新形式。
金融科技是增強普惠金融的最重要工具。所謂财務資料共享,就是将處理後的資料作為生産要素或有價值的資産進行分析,并将資料重新整合和配置,形成有效的決策資訊,以識别新的财務需求,創造更友善、交易成本更低、更具包容性和定制化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即提供一種即用型、 随時随地提供即時、低成本、包容性的金融服務。
為了實作财務資料共享,必須改變财務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的基本關系。正是财務資料所有權和使用之間基本關系的這一重大轉變,可能成為金融需求和創新的潛在引擎。可以說,随着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作為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方式,不僅會給傳統金融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也會為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增添動力,提供無限的發展機遇。
是以,要提高我國金融科技水準,必須從金融資料共享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基礎法律制度的制定、數字公民的培養、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引進入手入手。
金融科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從以前的人格化、去人格化的信用關系轉變為由新技術預設的預設或去信用化的信用關系。
這種金融交易模式看似技術性、智能化、客觀性,使信用風險定價對外部資訊的響應更加科學、客觀、簡單、友善、靈活,但實際上将複雜的信用關系隐藏在算法語言程式的黑匣子中,使投資者和監管者無法準确識别和評估這種信用關系的性質和風險。這就要求金融科技的監管發生變化并保持不變。所謂的"不變"将使金融科技監管回歸金融的基本特征。所謂的"變革",即金融科技的監管,應該把技術治理提上議事日程。所謂技術治理,不僅是監管技術(Regtech),即依靠大資料工具擷取資訊,實時、動态監管,還要将法律數字化,即讓法律法規嵌入計算機的算法語言,使法律法規的實施通過代碼自動實作。
04 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完善和發展
在經濟增長新模式下,如何發展和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提案呼籲"全面推行股票發行登記制度,建立正常的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2019年,科創闆發行新股登記制度的試行,将全面影響整個中國股市的各類行為,進而形成中國股市持續發展繁榮的新生态,中國證券市場所需的非個性化信用關系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但事實上,要使股票發行登記制度在中國股市紮根,還有很多重大的制度問題需要解決。
1、我國股市基本制度要調整完善。因為全面推行股票發行登記制度不僅在驗收、審計、登記、發行、交易等具體環節,更加注重資訊披露的真實性、全面性、及時性,而且股票市場是否存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沒有有效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沒有投資者的利益損害賠償制度。這就涉及到目前中國大陸法律制度并不适合全面實施股票發行登記制度。
2、中國企業目前的治理結構。通過制度安排促進中國企業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全面實施股票發行登記制度的前提。一方面,需要一套更嚴格的标準來完善民營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使民營企業上市後成為真正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要限制國有企業主持人的絕對權力。
3、制度的規則永遠不可能完整。面對不完善的制度規則,需要考慮是否有相應的法制不斷完善,進而實作原則性監督與适應性監督的平衡。既有如何制定與登記制度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的問題,又有如何建立一套真正由公衆制定的程式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問題。如果制度的規則完全來自政府部門,就很容易導緻體育監管。
4、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仍在審批制度的制度環境下運作。我國證券市場從審批制到登記制,都将面臨一系列的制度、法律、理念、利益等障礙。這些壁壘很容易導緻注冊制度下市場上出現"新瓶老酒"。
05 如何在沒有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守住底線
《建議》指出,應改進風險責任機制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零容忍。這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牢牢把握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金融改革新要求。這也是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監管部門将引入相應的法律制度。但也許中國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面前的底線最重要的方面是:
1、如何控制國内信貸創造程度在可能的範圍内。這關系到中國信用建立衡量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中國金融市場的信貸擴張模式與成熟市場的信貸擴張模式有很大不同,歐美現有的指數體系不一定适應中國。如果信用創造計量系統脫離真實市場,很容易導緻金融風險的誤判。
2、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房地産市場這個巨大的泡沫是最大的金融風險隐患。中國的住宅抵押貸款餘額增長越來越快。所有這些都是基于房價的持續上漲。如果房價不繼續上漲甚至下跌,他們的金融風險就會暴露出來。是以,如何應對中國房地産市場這個巨大的泡沫,是能否在沒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情況下堅守底線是最重要的環節。
3、如何應對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在金融模式的轉型中,必須全面提高金融風險識别能力,金融監管的概念、方法、工具等都要随之轉化。防控金融風險是金融模式轉型的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我國金融服務能力的内在要求。
資料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0年11月(下)
原标題:"建構适應經濟增長新模式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微信删節)
作者:易賢榮,青島大學财富管理研究所所長
原主編:陳偉英(學徒)
新媒體編輯:張帆
願景:劉傑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