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易宪容 | 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易宪容 | 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共产党(CPC)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自力更生的科技强国。前者是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而后者需要新的资源分配方式来推动其增长。金融是承担、促进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重要平台,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必须推动金融模式转型,深化金融改革,重构我国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青岛大学财富管理研究所所长易贤荣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愿景》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的措施,如重新界定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完善金融市场价格体系,增强金融科技能力,全面落实股票发行登记制底线。这些政策将有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并将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变化。

如何理解《建议》确立的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新内涵?

一、《建议》确立的未来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现代央行体系,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的作用将是监管、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核心功能。

2、在《建议》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被视为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打破现行制度依赖、概念依赖和利息模式,打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新基准利率制度;

3、《建议》指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这也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金融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基础法制制定、数字公民培训、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引进入手,提高我国金融科技水平。

4、《建议》提出"全面推行股票发行登记制度,建立正常的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我们将全面推行股票发行登记制度,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特别是我国股票市场基本制度的重大改革,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

5、《建议》要求"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处置、问责制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要使底线远离系统性金融风险,就需要将国内信贷创造的程度保持在可能的范围内;

更多精彩创意

面对过去一百年的巨大变化,面对动荡不定的外部世界,中国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为指导,确立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以科技自主创新的形式,确立内需主导的"内部循环"和经济发展新模式, 以确保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金融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换言之,经济增长新模式最重要的内容是资源的再配置,而金融是承载、推动和优化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重要平台。因为,为了重新配置资源,资源必须能够轻松移动,而资金是承载资源流动的最重要工具。因此,要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必须推进金融模式的转变,必须重建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01 如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和功能

从金融本质和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金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将非物质事物转化为交换价值或通过信贷创造增加财富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增加人民福祉的工具。同样,由于信用创造是将非物质人际关系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工具,如果信贷创造超出其可能性的界限,那么金融产品就可能偏离实质性产品的价值,导致金融风险定价严重失真,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创造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现代央行的建立和货币政策体系的安排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随着经济增长新模式的出现,作为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职能转型也势在必行。因此,建设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作为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的角色呼唤出来,其功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1.如果以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为背景,适应现代央行体系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超级中央银行"的首要责任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不是让金融仅仅成为"赚钱赚钱"的工具。

2.建立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金融市场秩序。这不仅包括不断制定、修改、完善和维护金融市场的法律规章制度,还包括建立市场化的非个性化信用体系。这是金融市场基本体系的基础。因为金融是信贷的风险定价,如果不能建立市场导向的非个性化信贷关系,那么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无法有效运作,金融所承载的资源配置可能效率低下。

3、"超级中央银行"还应充分、正确地处理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既是金融市场体系规则的立法者,也是金融市场的超级协调者和超级监管者。"当前,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要发扬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妥善处理政与市场的关系。不仅要鼓励创新、弘扬创业精神,还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充分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4、金融市场的前瞻性展望和研究是"超级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百年前所未有的变革,百年的重大爆发,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和机遇,而"超级央行"的前瞻性展望和研究已成为金融部门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因此,《建议》不仅要求稳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也要求金融科技升级,将金融市场的前瞻性研究提升到重要水平。

易宪容 | 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02 如何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先于实物资源的配置,这个过程需要以价格信号为指导。金融市场的价格主要是利率和汇率。

1、利率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水平,不仅决定了资金的流动和谁优先使用,而且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利率市场化是政府逐步放宽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使市场在利率的形成和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使资金供求两者独立于利率信用风险定价。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完善市场导向的利率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更重要的是,从间接自律基准利率向市场导向基准利率转型,需要建立科学、系统、全面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市场导向基准利率体系,以理顺国内金融价格关系。 市场,形成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真实市场化利率。

因此,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是打破现行制度依赖、观念依赖和利率格局,打造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新型基准利率制度,从而实现平稳过渡。

只有这样,中国的市场化利率机制才能逐步形成,资金才能有效传递,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汇率

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另一种价格,它决定了国内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配置,关系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2015年"811"汇率改革后,我国基本共识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上是双向波动,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资金的内外部流动关系,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全面提升。

在以信用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不仅与物理因素有关,而且与非实物因素的渗透有关;因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政府通过政策来指导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人民币汇率应该稳定在什么水平,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2015年"811"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不仅没有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增加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事实上,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在萎缩(即: 国际市场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比例逐年下降)。

因此,就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言,人民币汇率应锚定在"稳定持续强势"的水平。

这是确定人民币汇率未来水平的重要依据。

03 如何提高中国金融科技水平

金融科技不是利用"金融数字化"的新技术,金融企业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展示,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交易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让金融票据和线下业务转移到手机或互联网上,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对于金融科技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技术整合金融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或宝贵资产,实现金融数据共享,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创造价值的定制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自动化、移动性、智能化、普及化、包容性、民主化,从而形成金融服务的新形式。

金融科技是增强普惠金融的最重要工具。所谓财务数据共享,就是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或有价值的资产进行分析,并将数据重新整合和配置,形成有效的决策信息,以识别新的财务需求,创造更方便、交易成本更低、更具包容性和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即提供一种即用型、 随时随地提供即时、低成本、包容性的金融服务。

为了实现财务数据共享,必须改变财务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基本关系。正是财务数据所有权和使用之间基本关系的这一重大转变,可能成为金融需求和创新的潜在引擎。可以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会给传统金融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会为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增添动力,提供无限的发展机遇。

因此,要提高我国金融科技水平,必须从金融数据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基础法律制度的制定、数字公民的培养、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引进入手入手。

金融科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从以前的人格化、去人格化的信用关系转变为由新技术预设的预设或去信用化的信用关系。

这种金融交易模式看似技术性、智能化、客观性,使信用风险定价对外部信息的响应更加科学、客观、简单、方便、灵活,但实际上将复杂的信用关系隐藏在算法语言程序的黑匣子中,使投资者和监管者无法准确识别和评估这种信用关系的性质和风险。这就要求金融科技的监管发生变化并保持不变。所谓的"不变"将使金融科技监管回归金融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变革",即金融科技的监管,应该把技术治理提上议事日程。所谓技术治理,不仅是监管技术(Regtech),即依靠大数据工具获取信息,实时、动态监管,还要将法律数字化,即让法律法规嵌入计算机的算法语言,使法律法规的实施通过代码自动实现。

易宪容 | 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04 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完善和发展

在经济增长新模式下,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案呼吁"全面推行股票发行登记制度,建立正常的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19年,科创板发行新股登记制度的试行,将全面影响整个中国股市的各类行为,从而形成中国股市持续发展繁荣的新生态,中国证券市场所需的非个性化信用关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但事实上,要使股票发行登记制度在中国股市扎根,还有很多重大的制度问题需要解决。

1、我国股市基本制度要调整完善。因为全面推行股票发行登记制度不仅在验收、审计、登记、发行、交易等具体环节,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而且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没有有效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没有投资者的利益损害赔偿制度。这就涉及到目前中国大陆法律制度并不适合全面实施股票发行登记制度。

2、中国企业目前的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安排促进中国企业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全面实施股票发行登记制度的前提。一方面,需要一套更严格的标准来完善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民营企业上市后成为真正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要限制国有企业主持人的绝对权力。

3、制度的规则永远不可能完整。面对不完善的制度规则,需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法制不断完善,从而实现原则性监督与适应性监督的平衡。既有如何制定与登记制度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问题,又有如何建立一套真正由公众制定的程序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问题。如果制度的规则完全来自政府部门,就很容易导致体育监管。

4、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在审批制度的制度环境下运作。我国证券市场从审批制到登记制,都将面临一系列的制度、法律、理念、利益等障碍。这些壁垒很容易导致注册制度下市场上出现"新瓶老酒"。

05 如何在没有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守住底线

《建议》指出,应改进风险责任机制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这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金融改革新要求。这也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监管部门将引入相应的法律制度。但也许中国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前的底线最重要的方面是:

1、如何控制国内信贷创造程度在可能的范围内。这关系到中国信用创建衡量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中国金融市场的信贷扩张模式与成熟市场的信贷扩张模式有很大不同,欧美现有的指数体系不一定适应中国。如果信用创造计量系统脱离真实市场,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误判。

2、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个巨大的泡沫是最大的金融风险隐患。中国的住宅抵押贷款余额增长越来越快。所有这些都是基于房价的持续上涨。如果房价不继续上涨甚至下跌,他们的金融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如何应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个巨大的泡沫,是能否在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坚守底线是最重要的环节。

3、如何应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在金融模式的转型中,必须全面提高金融风险识别能力,金融监管的概念、方法、工具等都要随之转化。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模式转型的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易宪容 | 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资料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0年11月(下)

原标题:"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微信删节)

作者:易贤荣,青岛大学财富管理研究所所长

原主编:陈伟英(学徒)

新媒体编辑:张帆

愿景:刘杰

(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