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南子·司馬遷定理”與中國對外開放的邏輯

“淮南子·司馬遷定理”與中國對外開放的邏輯

張玉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

代表作: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國際經濟政治、中國和平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43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那麼,中國的開放遵循了什麼樣的理論邏輯呢?

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不可能閉門造車。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帶來落後"。這些表态,其實已經證明,中國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成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回顧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的成功是長期增長的成功。長期增長,或稱經濟增長,是指個人所得的增長。個人所得增加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機關時間産出的增加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那麼,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原因是什麼呢?來源是什麼?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技術進步,這是清晰可見的,不用說。第二,分工、專業化、交流。A和B各自生産并交換優勢産品。"在生産過程中,雖然兩者都沒有取得技術進步,但由于他們既生産又交換自己的優質産品,整體産量水準有所提高。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條件,即交換。例如,A隻長棉花,棉花是A的優勢,B隻種糧食,這是B的優勢,他們實作了分工和專業生産,但如果沒有交換,就會出現問題:A沒有衣服,B沒有食物。是以,交流非常重要,交流涉及一系列規則和制度保障。

那麼,哪些因素決定了勞動分工、專業化和交換呢?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這取決于市場的規模,市場規模越大,分工和專業化涉及的生産要素越多,分工越細化,我們就越能通過自身優勢、比較優勢或絕對優勢進行交流,進而獲得更大的收益。後來,史密斯的理論被稱為史密斯定理,即經濟增長取決于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規模,貿易收入的增長。

中國的開放實踐證明了長期增長理論。中國開放的偉大成就,與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深化規則密切相關。大力吸引外資,建立經濟特區,建立出口導向型政策,企業走出去,都擴大了市場規模,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交換使貿易收益越來越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技術進步。

長期增長理論一直被視為西方理論。但這些思想,其實與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所讨論的思想是一緻的,中國開放實踐的深層次邏輯蘊含着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智慧。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于200多年前,早在2000多年前,司馬遷就在《史記》中寫過《貨物之書》。"貨物"實際上是我們現在談論的。在《貨柱》中,司馬遷特意談到了如何實作擴散,即"到多容易新鮮",跟我多東西換我少的東西。與司馬搬家幾乎同時代的劉安寫了《淮南子》一書,也談到了如何實作天然商品:"到一切容易做到;是以,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和邏輯結構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由我們的領班人表達了出來。"一無所有""用得那麼容易""用得輕松",在相當程度上概括了當今國際貿易理論的全部内容。我把這種中國理論稱為"懷南子司馬搬遷定理"。

史密斯,裡卡多主要說"要輕松工作",但目前還沒有詳細讨論"要多麼容易變得新鮮"。後來,瑞典的Eli F. Heckscher和Bertil Gotthard Ohlin補充道。他們強調自然禀賦的數量和影響的問題。長期增長理論的兩個邏輯基點之一,即勞動分工和貿易收入,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清晰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東西方認知同質性和智者智慧的不斷理論化的過程。

當然,應該強調的是,由于參與以交換為分工需要交換的規則,改革開放是統一的。改革在這方面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論壇的讨論中,鄭永年教授也談到了産權問題,交換必須以産權契約為基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推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啟動,并申請加入《全面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規則體系,人們可以在其中保障權利,形成穩定的期望,降低交易成本,進而實作巨大而潛在的貿易收益。這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邏輯。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程序的重要支點,通過開放,中國從貿易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 作者:張玉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