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導讀
據國内權威媒體新聞報道稱,國際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當中對國内的科研機構進行了反問:國内研究機構獲得了大量AI項目的資助、聘用了大批相關領域的人才,論文發表數量越來越多,為何就研發不出來類似于DeepSeek這樣有影響力的技術成果?
技術成果
在反問國内科研機構的同時,蒲慕明院士也與一些年輕的科研人員就這個問題進行讨論,發現絕大部分的科研人員都是不敢在這種技術項目領域進行發展,一個是怕風險太大無法完成,一個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支撐起技術開發。
這種對于風險顧慮,确實屬于客觀存在的因素。畢竟美國現在不止一次的針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進行技術壓制,禁止海外企業給中國公司提供技術和裝置材料,并且還不允許其向中國市場出口産品。
要發展尖端的AI科技,需要高算力晶片作為支撐。而晶片産品又是美國對中國市場嚴防死守的技術領域,誰也不能預測在AI領域投入大量資源的前提下,能不能成功的突破技術封鎖,并且在消費市場上面實作盈利的情況。
一旦投入了資源,并且成功的将技術産品研發了出來,但是沒有盈利的能力,這不但會讓投資者失去對其投資的信心,而且還會讓相關的技術人員承受一定程度的輿論“攻擊”。從多個方面來看,我們很多企業機構不是沒有研發新技術的能力,而是怕失敗之後無法交差。
蒲慕明院士還認為,現在很多的科研人員有些過于跟随海外國家的技術發展經驗,導緻自己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到中國科技所需要的是什麼。
歐美國家的科研人員,主要都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發展,進而一步步成為了行業頂級的專家,其目的是為了實作自身的價值,讓自己的技術成為引領國際新時代發展的基石。
例如喬布斯、諾伊斯、巴丁等享譽國際的企業上司人和科學家,他們對于技術的追求是執着的,甚至為了追求對于技術和産品的創新,進而放棄在市場上面的盈利能力。
尤其是被奉為新時代技術革命家的史蒂夫·喬布斯,他在當年為了将自己的手機産品打磨成一個史無前例的工藝品,不聽技術人員的勸阻,堅持要在iPhone 4的邊框上面使用拉絲鋁材料進行制造,于是iPhone 4的信号問題成為了蘋果産品的一大黑點。雖然該産品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新革命,但是其信号問題也讓許多消費者叫苦連天。
而中國市場不一樣,中國傳統的科研文化崇尚實用主義。
新技術的誕生,需要推動國家的發展,推動老百姓的生活水準。雖然你的技術非常超前,而且含金量極高,但是人們用不到,人們也無法體會你的技術到底有多厲害。就算你的産品在技術上面拉滿,但是無法解決消費者的痛點,這個産品技術在中國市場上面就可以被定義為失敗。
敢于挑戰
在DeepSeek爆紅之後,蒲慕明院士認為,國内的研究機構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為處于研究體系底層的年輕科研人員創造追求自己想法的條件。
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他在沒有出名之前,隻是衆多國内高校畢業生中的一員。後來自己創業,在AI領域進行發展。他所掌握的資源以及身處的周圍環境,與在科研機構工作的年輕科學家來說,差距較大。
梁文鋒對于金融市場的興趣極大,便開始以金融行業為突破口,開創了用機器學習分析市場資料,并且進行全自動量化交易的技術。在随後的發展中,他與合夥人創立了幻方量化公司,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深度研究。
2023年,梁文鋒抽調了公司的部分精英人員,成立了以AI大模型技術為核心的DeepSeek公司。在一段時間之後,DeepSeek公司推出了V3和R1兩款高水準大模型,其推理效果與算力性能,均可以比肩美國open AI開發的Chat-GPT。
并且梁文鋒還宣布對DeepSeek的大模型技術進行開源,有需求的企業可以友善的接入DeepSeek大模型語言,将技術引用到自家的産品當中。
梁文鋒是敢于挑戰新技術的一個典型例子,而且他并沒有盲目的去學習歐美企業的營運模式,而是根據國際局勢以及中國科技的發展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美國限制英偉達給中國企業出口高性能的AI算力晶片後,DeepSeek也是以受到了沖擊。在無法擷取最先進AI晶片的前提下,DeepSeek果斷選擇在技術訓練上面進行調整,不但大幅度降低了訓練成本,而且在各個領域的資訊推理上面也絲毫不弱于美國的GPT。
DeepSeek成功的将美國引以為傲的AI大模型技術進行平民化的市場發展,并且也獲得了國内許多企業的大力支援。
而且DeepSeek還提供企業化的AI技術定制服務,其定制服務是以收費的方式營運,保證了DeepSeek公司的正常營收。并且對于中小企業來說,DeepSeek還提供算力租賃的服務體系,最大程度的幫助相關企業進行AI技術的開發。
對于DeepSeek和梁文鋒這種極具創新式的企業和上司人來說,敢于進行技術創新,并且根據現有的情況進行特定的技術調整,在使用較少資源的情況下實作了對于海外企業的技術追趕,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榜樣企業。
對于梁文鋒這樣有創新精神的人,蒲慕明院士覺得應該大力支援,并且号召年輕的科研人員向他學習。
蒲慕明院士認為,我們并不隻是注重學業成績,而是更看重他們對于科研是否懷有足夠的熱情和膽識。梁文鋒開了一個好頭,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科研人員,可以成為像梁文鋒一樣,具有創新精神和一定膽識的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