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下稱“高研院”)建院十周年大會,在該校緻知樓報告廳召開。
十年來,深大高研院直面中國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重大任務和挑戰,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已培養畢業386名大學生、88名研究所學生和200名出站博士後,畢業生平均就業率接近95%,共獲批各級科研項目548項,發表SCI論文2236篇。
學生在《Nature》等高水準期刊
發表學術論文205篇
據悉,自2021年起,高研院由深大校内二次選拔的招生方式,轉向了聯考招生通道開啟,四個大學招生專業在廣東省内實體組的錄取分數線一直高居前列。
高研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員全程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重視厚植“寬基礎”的學科底蘊,全方位開展數學、實體、化學和生物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本碩博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小班化、導師制、雙語教學、英語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科研創新能力,學術引導成效明顯。
這種培養方式讓高研院的學生也常處于“跑起來”的狀态。在前期的課程基礎上,高研院實行的“雙導師”制度幫助學生們及早接觸科研項目,根據各自的興趣進入實驗室,不少學生是以對科研産生興趣。
該學院學生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準期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205篇,獲得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等100多個獎項。10年來,高研院已經培養畢業了386名大學生、88名研究所學生和200名出站博士後。
高研院成立至今,畢業生平均就業率接近95%,大學生畢業人數386人,初次升學248人,升學高校包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2020-2022屆畢業研究所學生就業率100%,2023屆和2024屆畢業研究所學生初次就業率也達96%以上。
紮根基礎學科,拓展學科交叉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此次大會中,深圳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清泉,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韓志超通過視訊方式發來祝賀。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副校長李永華、汪永成、張曉紅、周輝出席大會并緻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實體化學家吳奇,中國工程院院士、半導體光電子技術專家羅毅,南京大學副校長陸現彩,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緻遠學院院長徐雪敏,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李默,上海交通大學緻遠學院副院長夏偉粱教授等學界嘉賓參加大會并出席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論壇、前沿交叉科學研究論壇兩個分論壇。
李清泉表示,十年來,深大高研院紮根基礎學科,拓展學科交叉,直面中國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重大任務和挑戰,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努力把高研院建設成為“小規模、高水準、跨學科、重基礎、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準特色學院。如今,高研院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展現了深大風采和高研實力。
毛軍發在緻辭中表示,希望未來高研院繼續以理工創新實驗班為發力點,以教學創新為出發點,積極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大力促進交叉科學研究,打造高等研究院特色學術高峰;深入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準和影響力。
十年獲批項目548項
發表SCI論文2236篇
大會上,高等研究院院長李猛介紹學院情況。他表示,高等研究院始終堅持“小而精”的發展模式,科研産出和項目成果突出,彰顯了精英團隊的科研實力。十年來,學院共立項了 134個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其中14個項目的總經費超過100萬元,包括1個超過1000萬元的重大研究計劃,共獲批各級科研項目548項,發表SCI論文2236篇,彰顯了學院在科研成果方面的突出成就。
十年來,高等研究院不斷推動高層次科研平台的搭建,為深圳大學學科發展作出高研貢獻。深圳大學古菌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批成立,深圳市食品營養與健康重點實驗室(籌建)、深圳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深圳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院、深圳大學空間科學中心、深圳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也相繼獲批成立。該學院第一個省級平台,廣東省海洋微生物組工程高校重點實驗室,也于近日獲批成立。
采寫:南都記者 伍曼娜 通訊員 周翊欣
攝影:南都記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