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頭趣知識,點選右上角關注,每天為你分享〔自媒體營運〕和日常幹貨。你想看的這裡都有。
“你給孩子吃零食嗎?”
關于這個問題,媽媽們自動分成兩派:反對派&支援派。
反對派認為:
零食 = 添加劑、色素、香精
不健康,不能吃!
而支援派認為:
孩子接觸到零食的機會太多了,根本無法避免。
隻要控制好量,吃一點也無傷大雅。
前幾天,網上有一則“不給6歲孩子吃零食”的視訊被群嘲上熱搜:畸形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事情的經過:
部落客晚上吃完晚飯,帶寶寶去球場散步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今天下午,她無意中聽到一個寶媽自豪的說:
“我家裡隻有白開水的,什麼飲料都不買,零食也不買。現在我兒子都6歲了,他從來沒有吃過任何的垃圾食品。”
聽到這樣的一句話,部落客整個人都傻眼了,想着一個6歲的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需要的熱量比較多,嚴格限制孩子的飲食真的好嗎?
而且,一個才6歲的孩子,又怎麼會不偷偷吃零食呢?
零食雖然吃多了不健康,但嚴格限制孩子的飲食,更加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不健康。
對此,不少網友紛紛嘲諷道:
“我還是建議家長不要過于限制,因為我在學校見過有的孩子為了吃一口别人的辣條趴在地上學狗叫”
“以後真的一根棒棒糖就被拐走了!為了一口垃圾食品就被欺負了!”
“哪天他有能力了他會離你遠遠的,包括限制玩手機也一樣,他會報複性吃,報複性玩,我是小時候沒有零用錢,長大了其實賺不少但是根本存不下來,宜疏不宜堵。”
“除非她能把孩子捏手裡一輩子,不然哪天孩子有自主權了大機率會報複性飲食。”
俗話說得好,凡事都要有度,不達則不張。過之則易折,适得其反。
零食,填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胃,更是孩子幸福的童年。
如果孩子的世界失去了“零食”,就等于失去了一種快樂,這是在未來花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
尹建莉教授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激發孩子的嫉妒渴望,使其産生補償性心理。”
孩子的思維模式其實比我們成年人想的要簡單,他們對零食的欲望,也許并不是出自于口腹之欲,而是源自你的管束。
你管束得越嚴格,他們反倒越容易起逆反之心,對這件事的渴望程度更會加深。為了滿足這個好奇心,他們可能會偷偷用零花錢買來吃,或者是吃更多,用來補償自己。
那些童年時期不被父母滿足的孩子,在成長的這一條道路上,會産生各種的畸形行為。
有網友說:
初一期末的時候,家委會給每個孩子準備了一袋小零食,目的鼓勵孩子們考試拿滿分。
但是,這一袋小零食裡面裝了一杯可樂,有個家長就直接炸了,火氣沖沖地說:“我家小孩從來不喝碳酸飲料的!你們怎麼能發這個!”
後面她兒子告訴她,小男孩在學校隻要看見有同學在喝碳酸飲料、零食,他就會跑過去搶着吃,哪怕隻是舔一口。
也有的網友說:
她小區有一女孩兒就是被家長這樣限制,她女兒對零食非常渴望,經常騙小區裡小孩子的零食吃。
甚至,去别人家玩的時候,主人家嘴巴動一動,她都要非常強勢的去跟前問:“你在吃什麼?哪裡來的?我也要!”
還有網友說:
她還見過别人咬一口發現味道不對的爛橘子吐在地上,孩子跑過去撿起來就吃的……
那孩子不是流浪的小孩,也不是家庭條件不好,實際上他家挺有錢的。
有錢為什麼還去地上撿東西吃?原因就是他媽媽怕他吃多了零食就不吃飯,從來不給他買.......
其實,被家長嚴重控制的人生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終有一天都會得到反噬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因為童年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終其一生都在報複性補償。
因為當一個人有能力買到曾經“求而不得”的東西時,那種壓抑多年的心理創傷記憶,會突然釋放,就像大壩決堤一樣,往往産生強大的爆發力,進而出現報複性的買斷式補償行為,似乎要補回曾經那個貧窮又渴望的自己。
阿德勒曾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終被少年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
被充分滿足過的孩子,才能對這個世界有信心。
看到這樣的一個視訊:
女子和丈夫帶兒子出去玩,丈夫總喜歡給兒子買冰激淩。
剛開始的時候,女子很反對,認為冰激淩的糖分太高了,吃多了對腸胃不好,還會讓孩子長蛀牙。
但是,每次丈夫給孩子買冰激淩時,孩子一天都很開心,會積極的去擺碗、喂貓、給媽媽倒水等等。
她丈夫說:“偶爾吃又不影響健康,我們不應該阻止孩子快樂的,更不應該讓孩子失望。”
然後她仔細想想,她之前不讓孩子吃,孩子一天都在無精打采的樣子,連平時想看的卡通片、鐘愛的樂高都沒興趣了。
冰激淩對孩子不僅僅是零食,而是内心需求的滿足。
小時候得不到的糖果,長大後也失去了它的滋味。
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童年被父滿足自己的需求。
它們看似平凡,卻蘊含着深遠的心理學意義,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童年,是孩子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
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在記憶的長河中閃耀着光芒。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就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一個童年被滿足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緻真正的成功。
是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用心去呵護孩子的童年,别讓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的高見!
共勉!
--END--
我是頭趣知識,點個關注,每天都為你更新頭趣新知識!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