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壩
中國西部醫學高等教育搖籃
邢 舟
華西協合大學舊貌
“壩”這個一般被用來稱擋水建築物的名詞,在大陸西南地區有另一種含義,指的是小的空曠平地或平原。清阮元《揅經室集續集·八西台詩》有句:“登台萬丈列蒼岩,遠見層坡近平壩。”在四川、重慶有很多出名的壩,比如皇城壩、沙坪壩,而華西壩這個地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尤為重要,它成為中國西部醫學高等教育的搖籃。
《揅經室集》阮元 著
因大學而得名的壩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各國教會紛紛在中國設立大學,這些大學多數選擇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濟南、福州等東部大城市,中國廣大西部地區還是高等教育的處女地。1905年,英國、美國、加拿大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決議在中國西部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位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幾經考察,校址選在“距城約二裡許,為古中園之遺址,北鄰錦江,東接南台寺”。這裡土地平曠,北傍錦江,風景清雅,由于華西協合大學的興建,便有了“華西壩”的稱謂。
雨前的華西壩鐘樓,原名科裡斯紀念鐘樓,由英國貴格(Quakers)建築師榮杜易(Fred Rowntree,1860-1927)設計,1925年建成。作為成都市當時最高的建築,鐘樓自建成伊始,就成了成都市的地标。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畢啟(J.Beech,美籍)出任校長。初設文、理科,文科設有哲學、教育、英文、西洋史學和綜合文科五個系,理科設有生物學、化學、數學、實體學四個系。教師大多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著名院校,如莫爾思、林則、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蘇道璞、劉延齡等。學校也聘請前清優貢、舉人、進士、翰林等作為國學教員,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賢”(廖平、林思進、龔道耕、朱清長、餘舒、趙少賢等)。
1912年,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分别舉辦了華西協合大學學舍建築設計大賽,英國建築大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了現屬于四川省文物保護機關的華西壩建築群。
後排站立者為莫爾思,在給學生上解剖課
1914年,大學開設醫科,由莫爾思(W.R.Morse,1865—1945,加拿大籍)、甘來德(H.L.Canright,美籍)、啟爾德(O.L.Kilborn,加拿大籍)共同建立,莫爾思出任科長。
自1892年啟爾德(O.L.Kilborn)不遠萬裡從加拿大安大略省來到成都起,其家族前後三代人紮根于華西壩,為中國西部現代醫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圖為啟爾德夫婦與出生在四川的四個孩子)
莫爾思精通醫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解剖學家。醫科離不開教學醫院,學校将仁濟、存仁醫院(為甘德來所建立)作為教學醫院。至此,華西協合大學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率先開創醫學教育的高等學府。
艾西理·渥華德·林則A.W.Lindsay 加拿大籍
1917年,在艾西理·渥華德·林則(A.W.Lindsay,加拿大籍。)主導下在國内率先開設牙科系,成為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開端。
1922年,其學曆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華西協合大學畢業生經複核後可獲紐約州立大學文、理學士和醫、牙博士學位證書,并在國際享有同等畢業生待遇。
1929年醫科和牙科合并為醫學院,莫爾思任院長。
華西協合大學醫科長莫爾思中英文預印位址信封,1934年12月31日貼“限四川貼用郵票”成都寄出。
成都存仁醫院公函封,1941年5月11日經香港檢查國内局部航空寄美國,信封标明存仁醫院已經為眼耳喉鼻專科醫院。
華大醫學院彙集了一批學識淵博的教師,醫學教育成為華大拳頭專業。
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褒獎稱:“該校辦理,尚具基礎,醫牙兩科成績特著。”醫科成為華西協合大學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專業,衆多的畢業生成為各地醫學領域支柱人才。
華西壩版的“西南聯大”
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日軍鐵蹄踐踏着中華大地,在中國僅有西南、西北尚為和平之地。處于中國東部的高校為繼續培養人才,使得中國社會能“弦歌不斷、教澤長流”,無奈走上了西遷之路,在中國西南、西北尋找辦學之地。
這其中,中國幾所著名的教會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從南京、濟南、北平等地一路颠沛流離來到了成都的華西壩,書寫了一段戰争歲月裡艱辛卻偉大的辦學曆史,被稱為華西壩版的“西南聯大”。
金陵大學:1888年建立于南京,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1937年11月南京被占,西遷至成都。
左圖:金陵大學圖書館公函封,1936年12月11日南京寄美國。右圖:金陵大學圖書館公函封,位址四川成都,1939年4月18日成都寄美國。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大學):中國近代著名的女子教會大學,1915年在南京開學。1937年11月由南京西遷成都辦學。
齊魯大學: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誕生于1864年年,設在山東濟南,1937年9月從濟南遷往成都辦學。
燕京大學:創辦于1919年,近代中國規模最大、品質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燕京大學堅持在北平辦學,直至1941年12月燕園被封,輾轉遷往成都,于1942年10月複課。
至此,四所大學西遷完成,在華西壩與東道主華西協合大學組成聯合大學,史稱“五大學”。
1940年,五大學校長合影,從左至右分别是代表燕京大學校長梅贻寶出席會議的燕大文學院院長馬鑒先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吳贻芳、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華西協合大學校長張淩高、齊魯大學校長湯吉禾。
後因華西壩醫學教學條件完備,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專科學校、東吳大學生物系也遷來華西壩辦學。
五校聯合辦學,學生總數從戰前的三百餘人激增到1942年的兩三千人。五所學校允許教師跨校講學,學生自由選課,将華西協合大學的校舍和裝置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一時間華西壩群賢畢至,陳寅恪、朱光潛、梁漱溟、潘光旦、吳宓、蕭公權、顧颉剛、錢穆等名師均在五大校任教,成為戰時中國四大高教中心之一(其餘三個是昆明、重慶沙坪壩、漢中古路壩),為大陸反法西斯戰争期間的高等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聯合辦學中,醫學教學得到持續發展。1938年,組建“華西·齊魯·中央聯合醫院”,将牙科、眼耳鼻喉作為優勢專科成立專科醫院。
1942年建成華西大學醫院,占地80畝,開放病床500張。醫院實作了用X光機進行診斷,用鐳放射治療癌症,病理部幫助診斷全四川十幾所大醫院及西康、陝西、甘肅、福建等地病例标本。
此時的華西協合大學已将醫科、牙科、藥學、公共衛生學相結合,集醫學教學與臨床醫療于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醫藥之都。
抗日戰争勝利後,從北平和華東遷來華西壩的各大學陸續遷回,五大學聯辦落下帷幕。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新辦和恢複了有關專業,在調整中開始了新的征程。
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擁有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牙學院四大學院38個系,其中醫學院和牙學院就有24個系,另有護士和醫學檢驗2個專修科,7所附屬醫院。圖書館藏書23萬冊,自然曆史博物館館藏3.8萬件。其中創刊于1946年的《華大牙醫學雜志》已發展成國際一流水準的口腔醫學雜志。
綜合大學到醫學院的轉變
随着新中國建立,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接收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學校去掉教會色彩的“協合”二字更名為華西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最後一屆畢業生陸承恩即将要告别華西,去美國工作前和女朋友在鐘樓前合影。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華西大學文、理學院和藏品豐富的曆史博物館劃歸四川大學;社會學系民族學劃歸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工學院劃歸成都工學院(後更名為成都科技大學,現合并至四川大學);農學院劃歸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系劃歸四川财經學院(現西南财經大學)。同時,山東醫學院(現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部)藥學專業、浙江醫學院(現浙江大學醫藥學部)衛生專業及1946年由華大教授支援建立的重慶大學醫學專業調入,學校更名為四川醫學院,設醫學、口腔、衛生、藥學4個系和1所綜合性附屬醫院。經過院系調整,實作了從私立綜合性大學到社會主義新型多科性醫科大學的轉變。
1978年,四川醫學院恢複招收研究所學生,并經國務院準許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衛生部直屬的重點醫科院校。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準許,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機關。
1985年,為适應醫學教育發展的形勢和加強國内外學術交流,學校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
1998年, 華西醫科大學成為首批4所211工程醫學類院校之一。2000年9月,華西醫科大學與四川大學正式合并,組建新的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址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
今天的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有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護理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華西藥學院四所學院以及四所附屬醫院。口腔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等學科均位居全國前列。
由華西協合大學醫科發展而來的華西醫院,現在已是中國重要的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國家級基地、中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症診療的國家級中心,在成人活體肝髒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創治療、心髒介入治療、腦神經外科及功能神經外科、胃腸微創手術、臨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醫學等多個領域處于國内乃至世界領先水準。
名副其實的“華西壩”郵局
作為成都最早、最大的高等學府之一,華西協合大學乃至後來的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其密切的對外交往産生了對郵政的強烈需求。成都郵政部門也很早在校區周邊設立了郵政機構。
民國15年(1926年),設立華西學校街(小天竺街)支局,編為九支局,位置就在華西協合大學門口。新中國成立後降為郵電營業處。1956年6月升為支局,1962年降為郵電所,1964年再次升為支局,1966年4月再次降為郵電所,1979年撤銷。20世紀80年代又恢複小天竺街郵電所,編為170所,在大學路拆遷時因營房被拆而撤銷。
但是無論是小天竺街也好,錦江大橋也好,都沒能與華西壩這個蘊含曆史文化的地名相比對,實乃一大憾事。
原“錦江大橋”收寄日戳(左)已更為“華西壩”(右)
所幸的是,筆者在浏覽2020年5月28日更新的成都市郵政普遍服務場所名錄時,已找不見錦江大橋郵政支局,而在原位址寫的是華西壩郵政所!證明成都郵政部門已将名不副實的錦江大橋郵政支局更名為華西壩郵政所。2020年9月30日,華西壩郵政所啟用了華西壩收寄日戳和郵資機,将這一大學曆史地名以校園封的形式展現于世間。
來源: 四川文藝網(原載《集郵博覽》2022年第3期)
作者:邢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