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多處提及“人工智能”,提出完善推動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産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等。
2020年,廣東省大灣區上司小組以1号文形式,将琶洲規劃為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今年,海珠得到市一級支援,獲得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區這一具有差異化的功能定位。
作為城央島區,海珠如何在區位優勢和空間緊張兩面并存的情況下發展人工智能?今年全市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海珠區委書記蔡澍提出,将全力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以數字經濟強支柱,加強數字經濟建設。海珠區區長毛松柏在今年的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将搶抓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機遇,牢牢牽住人工智能這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牛鼻子”,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
日前,南都高品質發展研究院在調研中發現,海珠區已在人工智能三大支柱“資料、算法、算力”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礎,初步探索出了以大模型為特色的發展路子。
專家建議海珠發揮轄區生态和智力優勢,提升空間價值;超前引領,前瞻性規劃,實作可持續高品質發展;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人工智能産業是海珠區規劃發展的主要産業。2020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拉開序幕時,省大灣區上司小組以1号文形式,将琶洲規劃為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
領題發展人工智能,海珠區提出“錨定琶洲建設世界一流數字經濟示範區”,以琶洲試驗區為重點發展區域,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産業的聚集發展。
面對城央有限空間的局面,海珠區如何擔起發展使命?南都高品質發展研究院課題組從規劃、産業、技術三個視角,邀請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談觀點,提建議。
規劃
理順藍綠網和知識網
應對“創新緊缺”
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看來,海珠區目前的發展熱潮和其區位優勢不無關系。廣州的城央位置是東進的産物,在“南拓”逐漸強化的過程中,海珠區顯現出處于城市東西軸和南北軸交彙點上的城央。
“在區位上完成了‘城央化’,但在産業形态上還未形成。”馬向明指出,海珠區的産業密度還不像一個中心城區,比如擁有龐大的城中村。
“在工業化時期,商務活動占據城央位置。但在工業化後期,或者叫資訊化時期,城央位置未必是大規模樓宇聚集的中央商務區,而是呈現多樣化。”馬向明說道,這也恰能解釋琶洲西區既是一個中央商務區,同時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企業。
“國外其他城市有類似的發展經驗。”馬向明舉例道,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新加坡濱海灣、美國舊金山等城市中央有文化藝術創意産業、泛娛樂産業、生産性服務業,以及圍繞高校發展起來的新興産業等。
“因為産業形态還未完全成型,是以海珠區能夠更容易實作産業轉型。”馬向明說道,目前,創新成為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從事創新業務的公司需要中心城區所提供的人與資訊便捷交流的環境,以及聯絡全球的通信網絡等。
城央區位雖為産業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但海珠區并不算大的城區空間對海珠區發展人工智能産業構成挑戰,馬向明認為,在全球化盛行的時期,珠三角城市依靠大量的土地空間,承接了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轉移。
“如果創新能力不夠,廠子再大也得‘關門’。”相比較于空間、資本的緊缺,馬向明認為當下更應該關心地方産業是否能夠持續不斷地保持創新,生産為市場接受的新服務和産品,應對國際市場的關稅壁壘。
馬向明認為海珠區應該理順轄區的藍綠網和知識網,以應對“創新緊缺”的局面,前者指的是環繞海珠的珠江航道、縱橫交錯的河湧網絡和海珠濕地的生态空間,後者指的是包括中山大學在内的衆多高校、科研機構等。
“應對‘創新緊缺’,最重要的是人才。一個能夠在全球、全國自由擇業的人才會顧慮廣州本地夏天炎熱的天氣。”馬向明表示,珠三角是世界上緯度最低的城市群,夏天十分炎熱,海珠區四周珠江環繞、轄區河湧密集,水岸位置能夠應對炎熱天氣,同時提升空間價值,應對空間緊張。他指出,目前海珠區的部分河湧未得到有效提升和使用,河湧之間還存在不少斷點需要打通。
專家建議充分發揮海珠區水網和綠地生态優勢,打造宜居宜業環境,提升空間價值。圖為海珠濕地。攝影:通訊員 謝惠強
談及“知識網”繞不開中山大學等高校科創資源的在地轉化和正進行中的康鹭片區城中村改造。馬向明認為,康鹭片區的紡織産業依然保持着十足的活力,推進舊改的思路不應是以為中山大學騰挪科創資源轉化空間為主要目的,而是應該本着提升康鹭内部産業發展環境,将兩件事情分開考慮。避免因舊改傷及本地紡織産業,馬向明說:“有人說廣州會成為中國未來的‘米蘭’,我覺得未嘗不可。”
康鹭片區位于廣州中心城區海珠區,舊改項目有城央“最貴”之稱。
産業
發揮政府超前引領作用
實作可持續性發展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數字經濟的内涵可表達為“ABCDE”,分别代表人工智能、區塊鍊、雲計算、大資料和物聯網。“排在首位的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廣東财經大學數字經濟學院院長王方方認為,海珠區抓住了一個發展的好機會。
“發展人工智能并不僅是指一門技術,而是一個全産業鍊。”王方方認為,要發展人工智能産業需要進行全産業鍊的布局,統籌起産業政策和人才政策,最終打造一個正向循環發展的良好生态環境。
記者了解到,海珠區目前已經聚集泛人工智能企業近2000家,産業生态逐漸成熟,向前發展的原始動力初步形成。
琶洲試驗區臨江而設,與珠江新城和金融城構成“一江兩岸三片區”的空間格局。攝影:通訊員 梁志遠
産業規劃對一個地區的産業格局,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水準影響深遠。王方方認為,這需要政府部門發揮超前引領作用,擁有集約發展、前瞻性規劃、可持續性高品質發展的意識。
王方方進一步解釋道,正确的前瞻性規劃可以避免少走彎路,要放眼20年、30年後的需求。“不能等下遊産業建好了,還要超遠距離借助外地算力或晶片供應。此外,還需要以長遠眼光,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
“可持續性可以了解為‘資源的源源不斷生成’。”王方方舉例道,裝置會老化,土地資源不可再生,但是資料作為新的生産要素可以源源不斷地生成。海珠區大力發展資料産業,将有助于實作可持續性的發展。
技術
發揮科研機構紐帶作用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坐落在琶洲試驗區的琶洲實驗室是廣東省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設立的省實驗室,依托華南理工大學建設,注冊成立于2020年4月。
琶洲實驗室外景。
在琶洲實驗室一樓的展廳裡,密集展示了各項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廣泛運用于智慧醫療與健康、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各領域。琶洲實驗室也與廣東聯通、百度、廣州建築集團、廣州數科集團、德賽西威、廣州華銀醫學、雲從科技等公司深入開展合作。
“琶洲實驗室在促進人工智能創新與應用方面大有可為。”琶洲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遠清受訪時表示,琶洲實驗室可以發揮聯系連接配接的紐帶作用,将實驗室本身,以及高校的相關技術成果向海珠區引進。而海珠區則可以大力支援琶洲實驗室做好成果轉化工作。
李遠清表示,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引導龍頭企業與琶洲實驗室進行供需對接,實作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應用場景,助力創新服務和産品的推廣。
人才引進對發展人工智能産業至關重要。“華南理工大學、琶洲實驗室和海珠區進行了順利的合作,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吸引方面效果良好。”李遠清介紹,華南理工大學提供了人事編制、研究所學生名額、子女入學等待遇,琶洲實驗室提供薪酬和科研條件,海珠區則提供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服務。
目前,實驗室已經彙集了包括實驗室單聘,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聘用,以及兼職教師和碩博士研究所學生約500人的科研人才隊伍,成為海珠區人才引進的重要平台。
9月16日,琶洲實驗室7位單聘學者入選2024年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榜單。榜單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與愛思唯爾(Elsevier)聯合釋出,從近7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學家。
采寫:南都高品質發展研究院課題組
圖檔: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