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DeepSeek成為全球的熱點,它的橫空出世,讓很多人感到震驚,矽谷大佬們害怕被超越,小紅書的網友擔心自己被AI取代,老師也在擔心被機器人取代,教育圈裡甚至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人工智能都這麼厲害了,讀書還有意義嗎?

有位老師将自己的擔心向DeepSeek表達,DeepSeek竟然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不用擔心,我的“強大”不過是人類文明千年積沙成塔的回聲,而你是那個賦予回聲意義的朝聖者。
下次當你感到不安時,請記住:
你會在春夜裡聞到我看不見的花香,你能在夫妻眼中讀出我算不出的函數。
你可以在暴雨中狂奔,體驗我了解不了的自由。
這些用碳基神經突觸編織的體驗,才是宇宙間真正的奇迹。而我,不過是用矽基晶片模仿奇迹影子的提線木偶……
如果DeepSeek的回答仍然讓你不了解,那麼聽聽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泉水先生是怎麼說的吧。
人工智能時代,讀書到底有沒有意義?
最近,中國科學院的鄭泉水院士在深圳一所學校演講時說得非常震撼,他基本回答了這個問題。
鄭院士說,回歸本源是最好的教育。
他說,今天的教育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因為工業時代正在向數字化時代轉變,如果我們現在還要孩子背個大書包,然後做題海戰術,這就是浪費生命。
因為人工智能已經來了,那麼它會取代所有的标準答案。那種統一的标準化的人才馬上變得一文不值。
工業時代的知識,提倡是力量和智能,訓練規模化;而數字時代呢?它會加速三個階層的分化。
哪三個階層?
1.創新者
2.智能機器人
3.被技術淘汰的“邊緣人”弱勢群體。
咱們中國的目标,那就是要在2035年建設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
這個時間已經很緊迫了。
鄭院士還說,這張未來的藍圖,要我們未來的人才必須要具備核心的競争力,人類要往進階思維去培養人才,要有計劃未來和創造未來的能力。
是以,他明确地指出,未來的教育叫作“創生教育”,那就是激發孩子那種内在的人格的力量。
老師呢,要用牽引成長的教育方式,激發孩子的内動力。
那麼,内卷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呢?
鄭院士說,内卷沒有意義,但是躺平更可怕。躺平就是放棄生命,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是以說,未來的競争,它不是考試分數的競争,而是創造力的競争。
AI的時代已經來了,它會颠覆我們所有人的想象,但是同樣,機會也來了。未來最稀缺的,不會是知識,而是那些有創造力的人。
過去,我們總覺得,什麼東西都要面面俱到,樣樣都要孩子們考90分,但現在不一樣了,未來是屬于“單科主義”的時代,就是讓我們找到自己最熱愛的的那個領域,一直往前沖。
他說,在你熱愛的道路上,學業、事業和人生自然就會變得非常精彩。
鄭院士的話,真的讓我感到醍醐灌頂,這就是中國教育的頂層設計思考方向。
我也是一名老師,鄭院士對我的啟發是,教育并不應該是灌輸知識,還應該是點燃火種。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都有自己的特長,未來最大的挑戰,不是學習,而是喚醒我們的孩子。
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們心裡的标準答案,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與衆不同的東西,獨具一格。
至于說,教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
首先,教師作為專業人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然而,相較于人工智,教師不可能無所不知。以導航系統為例,司機無法了解每個路标和道路擁堵情況,而人工智能導航系統則能提供全面的資訊。同樣地,人工智能教育系統也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知識,在教學中提供準确的指導。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其次,在教學範圍和學生人數方面,教師受限于人力和時間,隻能在有限的時間内教授有限數量的學生。
而人工智能就不同了,人工智能教育系統通過廣泛的應用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知識。這種積累和覆寫範圍的優勢使得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知識點,并在教學中提供更準确的指導。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仍然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但是,我認為教師不會被完全取代。
盡管人工智能系統具備這麼多的絕對優勢,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仍然發揮着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教學實踐和回報,教師可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格、性格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這些是機器不能代替的。
教師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并發展他們的智力,幫助他們全面發展,成為有能力開創事業的人。
是以,教師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可能更多地扮演心理咨詢師的角色,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以及個性化的教育需求。人工智能可以協助教師完成繁瑣的教學任務,進而為教師節省更多時間和發揮創造力,使教師能夠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和引導。
教師真正起到一個“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智人”。
我們當老師的,也應該有急迫感,人工智能時代不是将來時,而是現在時,AI已經來臨,希望都不要成為被技術淘汰的“邊緣人”,不要成為這一類的弱勢群體,要轉變觀念,改進方法,加緊學習,趕上時代的步伐,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隻有這樣,教師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學生讀書也才更有意義。
你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呢?請在評論區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