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發展到最後,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事,普通人可以不用上班。”
不得不說,我們最害怕的這件事,還是要來了。
就在前幾天,宇樹科技的CEO王興興這樣預言了未來的人工智能社會。
這條視訊下一條點贊最高的評論說:“那誰給普通人發工資?”
一句話道出了普通人在AI時代下的焦慮。
一邊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一邊又是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甚至,人工智能已經動了很多打勞工的飯碗。
這種處境下,我們要如何自保?
文本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文章。
部分細節存在藝術加工請注意甄别
AI下的失業焦慮,從何而來?
來看一組資料:2023年,大陸制造業的機器人密度達到了每一萬名員工配備470台機器人。
這一數字較2019年翻了一番,不僅超越了工業強國德國和日本,更是一躍成為全球第三。
富士康昆山工廠引入大量機器人進行工作,導緻工廠的員工數量從原來的11萬人銳減至5萬人。
一些大規模的裁員現象正在制造業中普遍發生。
特别是那些重複性、程式化的裝配線工作,正在被自動化裝置以驚人的速度取代。
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達到了27.6萬台,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跟往年相比,增速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準。
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經覆寫了國民經濟的71個行業大類:
從汽車、電子、光伏等傳統制造業,延伸到農業、醫療、物流、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
在交通運輸行業方面,像蘿蔔快跑這樣的無人駕駛技術公司正在漸漸壯大,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威脅傳統司機崗位的存在。
物流方面,京東“亞洲一号”智能倉庫的快遞分揀機器人大量減少了人工需求,使得快遞員和倉庫管理者的就業前景變得不确定。
更令人感到焦慮的的是,一些原本被認為相對穩定的職業也難逃被替代的命運。
就在不久前,70名AI公務員也上線了。
還有收銀員、電話客服、清潔工等重複性工作,也正在被自助終端和智能裝置迅速取代。
僅在江蘇昆山市,600家企業引入AI後,相關崗位的需求就出現了顯著下降,這種趨勢正在全國範圍内蔓延。
就連要求苛刻的醫療領域也未能幸免:AI在醫學影像分析方面的準确率已經超過人類醫生,這導緻放射科醫生等專業崗位的需求持續下降。
這種趨勢正在動搖傳統專業人士長期以來的職業安全感。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預測更是給這種失業焦慮火上澆油:到2030年,全球将有8億至10億個工作崗位被自動化和AI取代。
這一數字意味着,在未來的十年内,全球将有約四分之一的勞動力面臨失業風險。
如果到時候這些人全部失業,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發展要是搶了人們的飯碗,那還能叫發展嗎?
如果真的有一天人工智能全都代替了人工,普通人的出路又在哪?
人工“智能”并不“萬能”
事實上,目前的狀況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糕,AI在某些領域表現确實出色,但它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目前,AI主要擅長資料處理、模式識别和重複性任務,但在以下幾個方面仍存在明顯短闆:
比如情感共鳴,AI無法真正了解複雜的人類情感和倫理困境。
像醫療行業,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等職業需要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提供情感支援和個性化診療方案。
AI能做的隻是幫助醫生診斷病情,在臨床經驗,如何安慰患者等方面的能力幾乎為0。
還有就是AI缺乏原創性構思和跨領域聯想能力,在藝術創作、産品設計等領域,人類的創造力和直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此外,在一些特殊技能領域,人類的優勢更為明顯。
例如,文物修複師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藝和豐富的曆史知識;進階廚師不僅需要精準的烹饪技巧,還需要創新能力和對食材的深刻了解。
傳統手工藝者的工作融合了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播,這些都是AI難以完全替代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并不是AI的天下,“人機協作”将會成為最主要的工作方式。
自動化浪潮下,如何自保?
對于這次科技浪潮,大多數人都是看到了AI帶了的沖擊,卻沒有看到這也會帶來新的機遇。
據預測,到2030年,大陸将需要600萬AI專業人才,但目前的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
AI大時代下,一些傳統行業雖然沒落,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型職業,如AI工程師、AI訓練師等。
如此一來,積極關注新興職業發展并堅持終身學習就是在浪潮中占領一席之地的關鍵。
個人需要在硬技能方面下足功夫,包括掌握資料分析能力、程式設計技能、人工智能基礎知識以及雲計算技術等。
與此同時,軟技能的培養同樣不容忽視,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協作以及學習适應力都是在AI時代立足的關鍵能力。
研究資料顯示,那些能夠快速适應新技術的勞動者,受到AI帶來的負面影響明顯較小。
在職業規劃方面,保持足夠的靈活性至關重要。
無論是在校大學生還是已經參加工作的從業者,都需要客觀分析自身優勢,并考慮向AI難以替代的領域轉型。
但是,無論選擇哪個領域發展,持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争力都是必要的。
在AI時代,單一技能已經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職場需求。跨領域學習、多元化發展将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特征。
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将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相結合,才能在自動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總之,面對自動化浪潮,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态,培養多元化能力,做好職業規劃的動态調整,将是個人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所在。
隻有主動擁抱變化,積極提升自我,才能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抓住機遇,實作個人價值的提升。
參考資料
1.宇樹科技王興興:人形機器人終局非常誇張,普通人可以不用上班——中國基金報,2025年2月22日釋出
2.最新研究:AI“搶飯碗” 全球銀行業超20萬人即将失業——新浪财經,2025年1月9日釋出
3.答好“機器換人”這道就業考題——經濟日報,2024年11月15日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