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馴化的關鍵。
水牛是中國農耕社會中的“幹活搭子”,農民們不僅将水牛當作家畜進行看護,它們還在繁重的田間勞作中省下了不少力氣,成為農民最得力的幫手。
水牛耐性好、力氣大,是耕地一絕,隻有保證它們吃飽了的幹活搭子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而且水牛也很聽話,主人怎麼驅趕它們,它們就怎麼做,即使是牲口也有最基本的聽話法則。
但是農業用水牛的馴化在中國得以實作,卻沒有發生在非洲同樣的水牛身上,這是為什麼?
能馴化水牛的中國與非洲有着怎樣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呢?
馴化水牛在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中國的水牛身形也很大,個頭上毫不遜色于非洲的水牛,但是中國沒有像非洲一樣被人們稱為“野水牛”,也不會産生水牛不易馴化的說法。
中國的水牛一直以來都是家養的動物,不光是農民的幫手,也是主人家的“家人”,農民們将水牛承擔的耕地重任稱作“水牛忙活”,而水牛的皮和肉也用作其他用途。
水牛不僅是農民的幹活搭子,更是“家人”,它們也大機率是被人馴化了的家畜。
我們将已經被人類繁殖馴化的水牛稱作家畜,将野生的水牛稱作野水牛。
将家畜和野水牛相對比可以發現,中國的水牛性格溫順,是最聽話的牲口之一,而非洲的野水牛攻擊性強、偏向群居,毫不畏懼捕食者,沒經曆過馴化的個體一定是非常兇猛的。
中國的水牛也和野水牛一樣,喜歡成群結隊,但是馴化後的水牛性情溫順,即使在田間耕地的時候沒個有一點吵鬧,農民驅趕着它們,成群的水牛也會聽話的圍着犁轉圈,輕而易舉的就能完成一塊地的耕種。
如果是非洲的野水牛,肯定也會成群的聚集在一起,但是它們的聲音會非常大,最悲慘的是,耕地工具可能會被牛群踩壞,或者被牛群沖撞的人受傷甚至緻死。
除非是受過馴化管教的野水牛,否則人們都是不敢靠近牛群的。
非洲的野水牛脾氣如此暴躁,以至于能在危險時刻做到互相配合,保護整個牛群。
像這樣非常難訓化的個體,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根本無法容忍。
以非洲的野水牛為比較,中國的水牛放在人們印象中的馴化程度是很高的。
這和中國農業生産力的提升有直接關系。
在中國,水牛主要分布在南方一些稻田廣闊的地方,稻田的耕作難度要高于北方的旱地,在水田中耕作不但要避免水淹死植物,同時還要避免水牛滑倒造成受傷,并且水牛怕水,不喜歡在水中工作,世界幾大耕作動物中,水牛的工作難度最大。
但是隻有水牛最聽話,任勞任怨,不斤斤計較,在被訓化之後,它們能夠完成北方農作物的雙季耕作,甚至能夠在南方的稻田中完成水稻的季節性耕作。
這在世界上無可替代,水牛的馴化為中國農業生産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為大陸發展出了不一樣的農業生産特色。
我們已經不習慣像水牛一樣的牲口,能夠做到聽話、隻有重複性勞動不會記錄工作的牲口更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非洲人不訓化水牛的原因。
非洲土生土長的野水牛是馴化難度很高的動物,兇猛的個體很容易發生不配合的情況,這不僅會給農作物帶來損失,農民也會被傷及,受傷甚至緻死都可能發生。
非洲的野水牛全身都是寶,毛皮可以用作其他物品的制作,水牛骨架都可以用作建築材料,水牛肉也能供人食用。
即使是在不能馴化的情況下,農民捕殺野水牛也能為自己帶來一些财富。
但是考慮到自身的安全,抓捕野水牛不成反被野水牛傷害甚至緻死,捕殺野水牛不如捕殺其他動物來得安全。
而且一次捕殺所能帶來的資源相比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根本供應不了自己更供應不了他人。
這樣做的效益低,不如捕殺其他動物來得安全,導緻水牛甚至被非洲人稱為牲口。
非洲各個部落之間有很多生活相近的人們以農作物為生,這些人會從自己的部落中捕殺一些動物,表達對其他部落的友好,水牛不是首選,非洲自己的農業發展模式讓水牛的馴化不再必要。
非洲的幹旱氣候讓很多食草動物不容易存活,農業大部分靠水灌溉。
北非的幹旱氣候決定了非洲的農業發展不如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更不需要如水牛這樣的勞動者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農業生産。
非洲的幹旱氣候并不适合水牛的生态習性,水牛怕熱并且愛水,作為旱地的食草動物,水牛的存活環境非常不适合非洲幹旱的環境條件。
是以就算想要馴化水牛,非洲的自然條件也不允許。
相較于非洲的野水牛,亞洲的水牛馴化難度要低很多,這不僅剛好适應中國的農業發展,一直是農民的得力助手。
馴化水牛的成功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農業發展優勢。
水牛的馴化條件并不算苛刻,馴化的前提是有生存價值,即使水牛的馴化條件在中國非常适合,馴化不僅是為了其馴化價值。
如果沒有生存價值,即使能馴化也不會有人去馴化,是以水牛的馴化和當地的生态環境、社會結構緊密相關,而不是馴化本領強弱的表現。
非洲農業發展的智慧。
非洲人不馴化水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這并不是說非洲人不懂得馴化水牛的好處,也不是說非洲人沒有馴化水牛的條件。
禁锢野生動物的行為本身并不會改變野豬本身的生活習慣,也不會改變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的就是利用。
非洲的其他畜牧動物不是野水肥馴化就非常常見。
像駱駝和羊駝在非洲很多地方也是非常常見的馴化動物。
像羊、山羊這種動物都是食草動物,馴化難度并不算太高,馴化之後不會影響羊本身的生存習性,同時還能充實農民的收入。
駱駝在非洲的馴化更是讓沙漠地區的人能夠在沙漠中生存。
這說明非洲人非常清楚馴化動物的好處。
更說明非洲人并不笨,在有很好的馴化條件時可以馴化出有助于生存的動物。
但是在生存條件不适合馴化水牛,或馴化水牛沒有很好的生存條件時,非洲人也有自己農業發展的智慧。
在非洲許多地區,由于路況差,馴化的動物不容易運輸,能夠将動物的效用充分發揮出來的工具是最有效的,發展出來的農業模式才是最适應當地環境的。
非洲人依靠當地的水源灌溉農田,在農業發展中非常遵循自然規律,同時也非常尊重自然環境,他們沒有馴化水牛的條件,但是這種不馴化也讓他們發展出了不一樣的智慧。
非洲的農業發展自有它的好處,非洲人對于農業的尊重自然是最好的環境保護。
降水充沛的季節,他們會進行大規模的播種,同時也會遵循自然規律進行收獲。
他們不需要像中國那樣進行輪種,完全可以更好的保護每年的作物生長。
非洲人種植的作物并不多,但是物美價廉,同時也不需要有水牛在田間耕作,自給自足是最好的生活模式,非洲人完全可以這樣做到。
結語
中非兩地農業發展完全不同的原因有很多,但并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自都在保護自己的環境,尊重自然規律,也都在依靠農業發展改善自己的生存。
中國能夠馴化水牛是因為中國有适合水牛馴化的生态條件,非洲雖然也有适合水牛馴化的條件,但是生存需要讓非洲人選擇其他的農業發展模式,讓水牛的馴化變得多餘。
非洲沒有馴化水牛的原因很多,後天條件比前提條件更重要。
也許在未來,非洲的情況會發生變化,水牛的馴化價值會被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