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這應該是元朝外交史上的一件盛事:

緻和元年(1328年),羅馬天主教廷所派遣的汗八裡(今北京)總主教孟高維諾逝世,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的阿蘭人寫信給本笃十二世(教皇世系,表示辦公室教皇或主教羅馬和天主教教會的中央傳教士政府系統他主持。本笃十二世,原名雅克·福尼爾,于1334年12月20日-1342年4月25日岀任教宗,第12位法國籍教宗,同時也是亞維農教廷的第三任教宗),請求派遣新的大主教。

同年,妥懽帖睦爾(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也派遣留住在中國的拂郎國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訪歐洲,并緻書聖座。羅馬教皇應約于至元四年(1338年)派以馬黎諾裡為首的數十人的使團來到中國,将近三年後,于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抵達元上都,七月十八日在上都慈仁殿觐見順帝。

馬黎諾裡向妥懽帖睦爾進呈教皇信件和一匹佛郎國馬,這匹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引起滿朝驚歎。

元順帝指令文學侍從之臣賦詩作畫,以記其盛況,如揭奚斯的《天馬贊》、歐陽玄的《天馬賦》、周伯琦的《天馬行應制作并序》、陸仁的《天馬歌》等等。畫家周朗則奉旨作《佛郎國獻馬圖》,流傳至今。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揭奚斯贊曰:

惟乾秉靈,惟房降精。有産西極,神駿難名。彼不敢有,重譯來庭。東踰月窟,梁雍是經。朝飲大河,河伯屏營。莫秣大華,神靈下迎。四踐寒暑,爰至上京。皇帝臨軒,使拜迎稱。臣拂郎國,邈限西溟。蒙化效貢,願歸聖明。皇帝謙讓,嘉爾遠誠。摩于赤墀,顧瞻莫矜。既稱其德,亦貌其形。高尺者六,修倍猶赢。色應玄武,足蹑長庚。回眸電激,頓辔風生。卓荦權奇,虎視龍騰。按圖考式,曾未足并。周騁八駿,徐偃構兵。漢駕鼓車,炎劉中興。維帝神聖,載籍有征。光武是師,穆滿是懲。登崇俊良,共基太平。一進一退,為國重輕。先人後物,萬國鹹甯。

歐陽玄《天馬歌》曰:

天子仁聖萬國歸,天馬來自西海西。玄雲披身兩玉蹄,高餘五尺修倍之。七度海洋身若飛,海若左右雷霆随。天子曉禦慈仁殿,天風忽來天馬見。龍首凰臆目飛電,不用漢兵二十萬。有德自歸四海羨,天馬來時庶升平。天子仁聖萬國清,臣願作詩萬國聽。

周伯琦《天馬行應制作》曰:

飛龍在天今十祀,重譯來庭無遠迩。

川珍嶽貢皆貞符,神駒躍出西窪水。

拂郎蕞爾不敢留,使行四載數萬裡。

乘輿清暑灤河宮,宰臣奏進阊阖裡。

昂昂八尺阜且偉,首揚渴烏竹批耳。

雙蹄縣雪墨漬毛,疏騣擁霧風生尾。

朱英翠組金盤陀,方瞳夾鏡神光紫。

聳身直欲淩雲霄,盤辟丹墀卻閑頠。

黃須圉人服尨詭,亸鞚如萦相諾唯。

群臣俯伏呼萬歲,初秋曉霁風日美。

九重洞啟臨軒觀,衮衣晃耀天顔喜。

畫師寫仿妙奪神,拜進禦床深稱旨。

牽來相向宛轉同,一入天閑誰敢齒?我朝幅員古無比,朔方鐵騎紛如蟻。

山無氛祲海無波,有國百年今見此。

昆侖八駿遊心侈,茂陵大宛黩兵紀。

聖皇不卻亦不求,垂拱無為靜邊鄙。

遠人慕化緻壤奠,地角已如天尺隻。

神州苜蓿西風肥,收斂驕雄聽驅使。

屬車歲歲幸兩京,八鸾承禦壯瞻視。

《驺虞》《麟趾》并樂歌,《越雉》《旅獒》盡風靡。

乃知感召由真龍,房星孕秀非偶爾。

黃金不用築高台,髦俊聞風一時起。

願見斯世皞皞如羲皇,按圖畫卦複茲始。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陸仁的《天馬歌》曰:

于穆世祖肇王迹,受天之慶大命集。神宇鴻圖大無及,功烈皇皇共開辟。

四方下上沛流澤,列聖相承缵丕績。哲王嗣位建皇極,大臣弼輔尚禹稷。

禮樂制度靡有隙,六府孔修萬姓怿。天子聖德于昭共,念承皇祖心弗宅。

日月同明天地廓,絕域窮陲歸版籍。萬國貢獻歲靡息,琛瑤瑰異陋金錫。

豈須征讨費兵革,文懷遠人盡臣服。至正壬午秋之日,天馬西來佛郎國。

佛郎之國邈西域,流沙瀰漫七海隔。浪波橫天馬橫涉,馬其猶龍弗颠踣。

東逾月窟過回纥,陸地不毛千裡赤。太行雪積滑如石,電激雷奔走飙歘。

四年去國抵京邑,俯首阙廷拜匍匐。帝見遠臣重怵惕,慰勞以酒賜以帛。

遠臣牽馬赤墀立,金羁絡頭朱汗滴。房星下垂光五色,肉騣巍巍橫虎脊。

崇尺者六修丈一,墨色如雲踶兩白。天閑骐驎俱駿骨,天馬來時皆辟易。

骕骦屈桀未足惜,大宛渥窪斯與敵。穆王八駿思遊曆,漢武窮兵不多得。

天馬自來徵有德,史臣圖頌永無斁。再拜歌詩思彷佛,願帝愛賢如愛物。

更诏山林訪遺逸,□□治化齊堯日。帝業永固保貞吉,天子萬壽天降福。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周朗《佛郎國獻馬圖》: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一匹馬,雖有皇帝的指令,但能讓文人們用如此高的熱情詠馬,是非常罕見的。這至少說明了為樣幾個問題:

1. 元代在此之前的文人們并沒有見過“天馬”,因為沒有見過,是以感到新鮮,也便争相歌詠。也從側面說明皇帝下達指令的合理性。

2. 元代沒有文字獄,文化環境相對寬松,詩是可以用來表達人們的志意,能夠通過它做到“言為心聲”。什麼心聲呢?它就是:國家強大則國人自豪,元代的文人借天馬來贊美自己國家的強大,借天馬來抒發一種國人對國家強大、遠服四方之衆的欣慰,并通過愛馬、崇馬達到将馬神化,表達對大一統的贊美情愫。

3. 佛郎國使臣不遠萬裡,帶着珍貴的天馬來進獻。這說明,元代作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一個國家,其實力已經被世界所認可。

4. 元朝的統治階層是一個馬背民族,他們喜歡馬、重視馬,甚至離不開馬。而馬由戰略物資成為貢品并被文人們題詩作賦,則說明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明和貿易的最重要的通道,人們對于這條路上的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于通過和平促進共同繁榮的向往。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今天面對這段曆史盛事,人們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獻馬的佛郎國在哪裡?中國與歐洲本土之間相隔千山萬水,但兩地之間互通訊息,遠在漢晉時期就得以實作了,《後漢書·西域傳》中的“大秦”所指就是羅馬帝國本土。此後在隋唐的文獻,如《隋書》《舊唐書》中出現了“拂菻”一詞,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則作“拂懔”,據語言學家們分析,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其原文為Byzantium,然後經過中亞的某種語言(如波斯語、粟特語、吐火羅語之類)的對轉變成了Frōm或Phuran,然後再被音轉為漢語的拂菻。

《新唐書列傳》中記載:“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裡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地方萬裡,城四百,勝兵百萬。”其北是突厥的可薩帝國、東南接波斯帝國,從地理上看确實是東羅馬帝國無誤。

元代文獻中出現的“拂郎國”,以前根據發音,很多人懷疑拂郎國即法蘭克人,但專家根據對史料研究,發現拂郎國具有以下的特點:其一方位“在回纥極西徼”,而且“常晝不夜”,很像是北極地區的極晝現象,而“野鼠出穴,乃是入夕”,是北極地區進入“極夜”前,從地下栖息處成群出來的旅鼠;其二“自本土達上都,已踰三年”,路途遙遠;其三居民應該是白種人,“婦人頗妍美,男子例碧眼黃發”,是以判斷該國是北歐地區的古芬蘭國,芬蘭與拂郎同音異字。

這就是說,元順帝在上都接見拂郎國使者應該是北歐地區的古芬蘭國。

1342年,歐洲人給元朝獻來1匹天馬,十分漂亮,引得中國舉國驚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