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作者:陳詞a

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曆史疑問。在南宋與蒙古帝國的激烈對抗中,襄陽城可謂是關鍵的戰略要塞,其堅固的城池和地理位置使其能夠抵抗蒙古大軍長達六年之久。然而,在襄陽淪陷後,南宋王朝卻迅速走向覆滅,短短三年後便宣告滅亡。這種巨大的反差令人費解:一座孤城雖然重要,但怎能決定一個龐大帝國的生死存亡?除了死守襄陽,南宋是否還有其他的求生之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南宋的隕落?讓我們一探究竟。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南宋衰敗的根源

宋朝原本是一個強盛的王朝,文治武功,兩者并重。可是到了南宋時期,國力明顯走向衰落。其根源在于統治階層貪戀享樂,荒淫無度,緻使皇室日漸專橫腐化,加之門閥士紳把持朝政,皇帝的權威名存實亡。

宋高宗趙構是一個好色無度的昏庸之主,他在位期間整日遊樂縱欲,朝政大權盡歸宦官和奸佞親信手中。宋高宗的龍陽寶掌門人張邦雄,不但通過假造檔案騙取了巨額巨資,還操縱朝政,與宦官團夥作惡,罪不可赦。

随着統治階層日漸腐朽,百姓的生活也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賦役刁錢征收過多,久旱年年發生,百姓流離失所。就連著名詩人陸遊也寫下了"稅亭長短垣,衙門深自鎖;自從地過狹,無複有人家"的詩句,形容當時百姓的艱辛處境。

在這種統治階級日漸腐化、人民生活貧困潦倒的背景下,南宋的國力自然也就一蹶不振。尤其是軍隊建設,更是一片荒蕪。南宋廢除了嶽飛的府兵制,将軍權收歸中央。大量優秀将領也因為時局動蕩而被排擠。如此一來,即便蒙古鐵騎壓境,南宋也很難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予以抵禦。

這種上至統治階層、下至黎民百姓的全面頹廢,注定了南宋将在與蒙古大軍的對壘中節節敗退,最終歸于覆沒的命運。當然,蒙古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也是導緻南宋覆滅的一大重要因素。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襄陽城的戰略意義

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地處南北走向的重要交通要沖。在南宋與蒙古對峙的大背景下,襄陽的軍事戰略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襄陽位于漢江與漢水的夾角處,東臨江漢,西通秦川,南通湘粵,北達中原。這一區位優勢使其成為南北分疆的咽喉要地,誰若把控了襄陽,就等于擁有了進攻對方的主動權。

就地形而言,襄陽城地處漢江大迂回處,三面環水,唯西面臨陸,卻有群山攔阻,形成天然屏障。城外又有180米寬的護城河環繞,使之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堅城。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是以,對于善于騎射卻不擅攻城的蒙古軍隊而言,要攻陷襄陽着實是一大挑戰。蒙古先是試圖從川陝方向進犯,但長江上遊的地形太過險峻;又想從淮河流域直撲而入,但那裡水網縱橫,着實不利騎兵機動。

于是,蒙古大軍将主攻方向鎖定在襄陽城上。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漢江以南修築了數十裡的大堡壘,将襄陽包圍重重。

面對蒙古大軍的重兵壓境,襄陽卻并未輕易投降。主要原因在于它固若金湯的城池本身,加上守将呂文煥早有準備,囤積了足夠的糧草。在蒙古軍隊未能調遣足夠的攻城器械之前,襄陽确實難以被攻陷。

這使得襄陽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雙方都在耗費國力,誰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就在這場消耗戰逐漸走向白熱化之際,一個由南宋方面的粗心大意所釀造的重大失誤,終于為蒙古軍隊帶來了絕佳的機會。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内憂外患,絕境中求生

面對蒙古鐵騎的步步緊逼,南宋内部的局勢也是岌岌可危。統治階層分裂争權,奸佞當道,再加上賦稅剝削百姓,民不聊生,國力日漸衰微。在這種内憂外患的環境下,南宋王朝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驗。

朝政腐敗是南宋最大的内憂。宋理宗趙昀被奸臣裴度等人操控朝政,大權旁落。宗室貴族如錢俶、張浚等人也都各懷私心,互相勾心鬥角。最終導緻朝廷上下門戶對立,難以形成統一戰線,應對即将到來的蒙古鐵浪。

百姓則是陷入了深重的災難之中。南宋後期,朝廷征收賦稅過重,加之連年旱災,百姓流離失所,饑民遍野。就連遭貶谪的詩人陸遊也寫下"朝野何其困,山川具危象"的痛訴。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指望百姓能為王朝效忠盡瘁。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外患則是蒙古大軍的步步緊逼。忽必烈統帥蒙古大軍,決心一舉消滅南宋,終結漫長的征戰。在攻不下襄陽後,他們轉而從别處滲透突破。1273年,他們先攻陷了河南的彭城,次年又拿下了武漢的重鎮鄂州。眼看長江天險已被攻破,南宋的根基就要不保。

在這危難時刻,南宋朝廷也做出了一些自救的努力。他們重金買通了蒙古軍中一些投誠的漢人将領,企圖從内部瓦解蒙古軍隊。同時大量招募民夫,加強襄陽等重鎮的防禦工事。但這些努力都是白費。

最終,襄陽在1273年2月淪陷,标志着南宋的命運就要終結。接下來便是南宋腹心被徹底刺破,化為一盤散沙的過程。雖然一些大臣還擁立過年幼的帝王,建立流亡政權繼續抗拒,但最終都是徒勞無功。南宋王朝,就這樣走向了它注定的終局。

神助攻經典計策對局

襄陽之戰不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更是一場兵書智謀的較量。雙方都曾援引兵法古籍,施展過種種巧計。這場頭腦與勇氣的博弈,可謂精彩紛呈,堪稱經典。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蒙古軍隊素來重視兵法謀略,忽必烈統帥再臨襄陽,自然也是料敵從書。他們首先參考《孫子兵法》,依循"攻其無備,出其無虞"的原則,打算從襄陽的西北方向滲透包抄。

蒙古軍首先出其不意,直撲襄陽西北的襄陽縣,迅速拿下這座襄陽的"虎口"要沖。随後調兵直逼襄陽城西門,意圖從這個最薄弱的環節強攻而入。

面對蒙古軍的迅猛進攻,襄陽守将呂文煥也并非坐以待斃。他參照《六韬》三着中的"候"之計策,堅壁清野,固若金湯,打算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呂文煥下令燒盡城外居民房屋,切斷蒙古軍的掠奪來源;又将數萬平民疏散出城,削減了口糧消耗;最後在城外焚燒樹林,掃清蒙軍的藏身之處。

雙方在襄陽西北郊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會戰,但蒙軍最終還是被打了個灰頭土臉,退到了二十餘裡之外,一籌莫展。

于是蒙軍政策根本轉向,改從漢江以南發難。他們先在漢江岸邊修築數十裡長的大營,方圓百裡均被所控制,将襄陽徹底包圍起來。

然而蒙軍沒有料到的是,襄陽城頭上竟懸挂起了一面巨大的旗幟,正是南宋方面以《清明上河圖》中的計策模仿而來。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旗幟巨幅,迎風招展,在空中呈現出一幅偌大的山川河流圖景。這正是取自《清明上河圖》的巧計,意在營造一種"濟河渡口看山行船"的假象,迷惑蒙古軍隊,使其陷入迷津。

果然,在蒙古軍營中很快便流傳起種種邪亂言論,有人說這是南宋方的天書巫術,也有人說這是來自大汗祖先的旨意……軍心漸次動搖。

最終,雙方在襄陽城下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你來我往,智計疊出。南宋雖然暫時守住了襄陽,但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可承受的巨大。直到1273年春,守将呂文煥不得不開城獻城。這場具有傳奇色彩的襄陽之戰,就此告一段落。

失守之因,滅亡之路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雖然在襄陽城下,南宋軍隊抵禦蒙古鐵騎長達六載之久,但最終也還是難逃失守的命運。襄陽淪陷後,南宋便走上了滅亡的不歸路。

襄陽固若金湯,南宋王朝視之為鐵桶般的根基,是以孤注一擲,傾盡全力死守。可是當重鎮相繼陷落,長江天險盡失後,南宋根基便已不複存在。

1275年,蒙古軍隊拿下了長江中下遊的漢口、武昌兩大軍事重鎮,将南宋割斷于内陸之外。1276年,他們又攻陷了湖北的嶽陽關,殺入贛湘走廊。次年,更是突破永州,直逼嶺南要地。

一座座堅城陸續破裂,南宋的根基已是虛枷浮夷,危如累卵。加之蒙古軍隊日益壯大,久攻不下的武漢重鎮也終于失守。就連襄陽城的防守兵力,也不得不被調往他處救火。

僅憑孤城襄陽,可以抗元六載,為何襄陽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國了?

可以說,失去襄陽後,南宋已無立足之地,軍民的鬥志也随之掃地。大批将士投降叛逃,軍心渙散,國力日衰。就連主帥陸秀夫也不得不在軍心潰散時率衆出逃。

更糟的是,就在蒙古軍隊步步蠶食之時,南宋内部沖突也在此時白熱化更新。姚柔等奸臣竊國大權,宗室貴族自立門閥,朝廷就連皇帝也難以左右。國勢日非之下,内讧外憂,四分五裂,頃刻之間便化為了一盤散沙。

1279年,蒙古鐵騎更是直逼臨安都城,堪破不堪陷。南宋臨安内外交困,已幾近絕境。幼帝宋恭帝被迫率文武百官出逃,前往舟山群島避難。

可即便如此,叛将張世雄、陳元佐等人也并未罷手。他們紛紛向蒙古大軍投誠,助陣進攻。短短幾日,南宋流亡政權便被徹底消滅。一個曾經雄霸天下、生生不息700多年的王朝,就這樣走向了終結。

結尾

南宋從襄陽失守到滅亡,這驚心動魄的三年曆程,實在是太過倉促。可歸根結底,這卻是一個因禍積重、積重難返的必然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