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作者:君兮寄相思

1234年,整個臨安城仍沉浸在聯蒙滅金的歡騰之中。在這片狂喜氛圍中,有件更加大膽的想法漸漸浮現——收複失土的汴京和洛陽。這是南宋朝延續了幾百年的夙願,也是贖回國家勇氣與尊嚴的機會。但邁向這一目标的道路,注定布滿艱險與争議。支援者認為這是順勢而為的時機,但反對派則視之為自不量力的冒險。在理想與理性的天平上,宋理宗最終将朝廷推上了一條未知的征程。這條路是否會通向光複故土的輝煌,還是深陷泥沼的萬劫不複?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一、燕雲與汴梁:南北朝複仇與振興的夙願

自從兩宋鼎革,這片中原大地便見證了一段悲壯卻又沖突的曆史。北方的燕雲十六州與南方的汴京故都,早已成為兩朝世代追求的夙願與執念。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北宋王朝對燕雲十六州虎視眈眈,背後有着安全與統一的戰略考量。作為華夷正途的中原王朝,北宋理應統治全疆,故而數次對女真族發動北伐,試圖奪回這片領土。然而每每功虧一篑,不得善終。直至後期,北宋被迫聯合蒙古滅亡契丹,最終卻終點堕入亡國的深淵。燕雲之夢,也就此永久破滅。

與之相比,南宋對汴京的渴望,則更多地來自于精神層面的眷戀與追求。自從靖康之難被迫南渡,汴京便成為南宋皇室向往複國的圭臬。南宋曾數次在與金人談判時,極力要求重歸開封。然而每當時機一現朦胧,金人便反覆無常,使汴京夢想遙遙無期。

盡管北宋與南宋對于兩地的夙願出于不同的動機,但他們對于這塊土地所懷有的熱誠與執著,卻是完全相同的。期盼已久的理想,終于在端平入洛時有了實作的曙光。蒙軍攻克蔡州,金哀宗戰死,此役乃是決定性的一錘。宋理宗不僅為俘獲金帝骸骨而揚眉吐氣,更是以重新燃起了收複舊都的決心。

消息一經傳開,朝野之人無不雀躍。畢竟,這不僅是中興大宋的重要一步,對長期備受屈辱的南人來說,更是一個徹底揚眉吐氣的機會。趙範、趙葵等人随即提出"據關守河"的主張,号召趁熱打鐵,北伐收複中原。理由确鑿,亦有金人前車之鑒可循。反對派雖也直言此事冒險,但理宗帝已然心意已決。

于是,南宋調兵遣将,大舉北伐,欲一舉将中原大地重新納入版圖。行軍路線直撲汴京,繼而趨向洛陽,最後實作對潼關黃河防線的掌控。對于宋室來說,這是一次振興複國的偉業,但同時也是一場自不量力的冒險。結果将會如何?這并非一蹴而就,必将經曆艱難曲折...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二、聲援與反對: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峙

在大軍壓境而來之際,朝野上下對于是否出師北伐理應三思而後行。支援和反對的陣營在臨安城内随即形成,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觀點在朝堂激烈交鋒。

支援北伐一方,自然是由年輕的宋理宗帝領銜。登基十載,他初嘗手握重權的滋味,當年方值而立之年,正是建立王師偉業的最佳時機。收複故土固然是一大動力,但帝心之中更懷着中興大宋的強烈願望。朝夕環視宮阙,豈無振衰起績之心?

與之合力的,是如趙範、趙葵兄弟等積極開疆擴土的主戰派。他們主張趁熱打鐵,奉陪皇上雄心,以聯蒙滅金之勝為契機,順勢北上奪取汴京、洛陽及關隘,徹底扭轉局面。況且曆史往往循環往複,金人曾"據關守河"力挽狂瀾,南宋豈不更應循此政策?理由确鑿,聲援如潮。

但反對聲音也不絕于耳。持理性觀點者如史嵩之、喬行簡、吳淵、吳潛等,對于"收複中原"的想法深表懷疑。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他們認為,長期戰火肆虐下,中原糧草早已囫囵吞并,難以滿足大軍的物資需求。且即使僥幸奪取三京,南宋缺乏騎兵機動力量,根本無力堅守遙遠的黃河防線。最為關鍵的是,出兵北上無疑會惹怒強大的蒙古,屆時恐難以招架。種種憂患,确有其理。

面對朝野分裂的局面,宋理宗内心自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他明白魯莽冒進可能釀成大禍,但作為一代帝王,又豈能将百年夙願就此放棄?反複權衡之下,理宗帝最終下定決心,于1234年四月釋出出師檄文,史無前例的"端平入洛"北伐正式拉開序幕。

然而,行軍之路從一開始便舉步維艱。京湖戰區主帥史嵩之公開反對出兵,不但拒絕籌糧,更在朝廷三令五申下,幹脆抗旨不從。四川戰區主帥趙彥讷亦學風氣之,全然不為所動。

如此阻力重重,端平入洛之役隻能寄望于兩淮戰區。五月,趙葵受命統帥大軍,兄長趙範亦牽頭組建後勤補給,兩兄弟艱難地組織着這場艱難的行軍。

一邊是來自上峰的期許,一邊是現實的阻力重重,南宋就這樣躊躇滿志,卻又忐忑不安,踏上了收複故土的漫漫征途。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注定将在接下來的征程中繼續激烈交鋒...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三、汴京之捷:光複故都的夢幻開局

1234年六月,趙葵麾下大軍自歸德府北上,開啟了宋室北伐的長征。阻力重重,步履維艱,但"收複故土"的夙願讓将士們懷着決一死戰的決心,義無反顧。

沿途,趙葵謀略過人,多次采取出其不意的行軍政策,避開了偌大金軍的嚴密防範。八月中旬,宋軍逐漸兜Transfer到了潼關以西,令金人猝不及防。

九月六日,宋軍在夜色掩映下,悄然渡過了黃河,乘虛直撲汴京。臨安的宋理宗帝聞訊大喜,連忙命人彭澤附近集結援軍,準備配合趙葵一舉攻破宋都。

九月八日清晨,宋軍步卒早已混入汴京城内。突如其來的進攻令守城金軍狼狽不堪。一場城内大混戰在甕城四處爆發,雙方鏖戰激烈,直至中午時分,金軍終于徹底崩潰。趙葵親率騎兵自北門殺入,攻陷了金人最後的根據地延福宮。汴京城,就這樣在血雨腥風中迎來了主人公的易手換代。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整個戰役宋軍傷亡慘重,但終究小捷得勝。數萬金人陣亡,15萬平民更是在混亂中傷亡無算。但對于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勝利,也是收複家園的夢幻開局。

勝利消息如放虎衛傳入臨安,整座都城為之歡騰。宋理宗帝加封趙葵為撫江王,賜号"有勇",并親自主持恢複汴京為"京師"的大典。重光汴梁的宋室,旋即在失而複得的宋都恢複了征服者的姿态。

十月,趙葵率領宋軍繼續北上,一路旗開得勝,搶先攻克了洛陽及其四周要地。在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幾乎盡在宋人掌控之下。有宋一朝上下,都陷入了興師複國、揚眉吐氣的巨大喜悅之中。

這一喜悅也并非虛無缥缈。洛陽、汴京的歸順,确實為重整河洛宋室奠定了基業。短短數月,宋軍控制範圍已遠及河南、山東一帶,并将據點推至潼關關外。朝野期盼已久的汴京城,再一次成為南北統一後的首都重鎮。許久不聞的政治、文化中心亦得以啟動。汴京的重新歸附,無疑是奠定宋室君臨中原的最堅實根基。

曆經百年征戰,終于在這一刻,宋人開啟了振興中原的偉業。然而,這前景一片光明的開局,很快就将被現實的陰影所籠罩。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四、洛陽潰圍:運籌失算與備戰不足的教訓

宋軍汴京捷報甫一傳回,便遭遇了空前的滑鐵盧。趙葵雖已占據洛陽城,但防範于外的蒙古騎兵此時展開了瘋狂反撲。

十月二十日,趙葵麾下五千精銳騎兵自洛陽出擊,對準位于龍門的蒙軍營寨發動突襲。然而誰料蒙軍早已有所防備,不但布下伏兵,還暗中調遣了大量增援。

宋軍剛一陷入峽谷包圍,便遭到蒙古連營的瘋狂射擊。火力兇猛,宋軍無力回天。短短數小時,五千大軍就已傷亡慘重。趙葵親自督陣,竭力招呼殘部突圍,卻被流矢射中身亡。龍門之役,從此化為一場慘絕人寰的潰敗。

此役引發了宋軍洛陽城防的全線崩潰。失去統帥,餘部陣腳大亂,不戰自潰。随後,蒙軍展開了對洛陽的總攻,城内守軍固若金湯,終究無力抵禦。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十一月十三日,洛陽大敗,城池失陷。趙茂英等将領倉皇逃出,滿目瘡痍。數萬官兵橫屍遍野,百姓更是流離失所。戰後宋軍隻能固守汴京,但也不過是暫時的緩兵之計。

總的來看,這一潰敗的根源緣于南宋對遠征中原的重大失算。支出之多已超出北軍調撥的财力與糧草供給。失去遠水軍糧的輸送,北伐主力無以為繼,根本就不具備堅守關中的實力。

再加上龍門慘劇後,宋軍軍心喪失殆盡。深圳重地而孤軍作戰,任何一點突發情況都可能導緻覆滅。蒙古騎兵往來無阻,彼時便已控制了整個關中後路。

在這種被切斷補給、困于孤軍的困境下,宋軍被迫棄守洛陽。龍門之敗已說明了持續作戰的無謂。而洛陽城也終将不攻自破,喪失更多生力軍無疑是燃眉之急。

就這樣,宋軍在洛陽告終潰敗,整個北伐行動也無法再往前推進分毫。汴京雖已攻陷,但隻能權作暫時的根據地。眼看着蒙軍騎兵遊走于中原九州,宋人别無他法,隻好暫時固守河南,等待着更為利好的時機。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昔日的疆場之捷如今隻能化作遺憾的過往。光複中原的雄心壯志,至少暫時被現實的力量狠狠擊潰。宋人在這一重創之後,不得不審時度勢,反思這一役的種種失算與罪過...

五、河南退卻:宋室中興之路的終止

洛陽潰圍後,宋軍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放棄汴京,全面撤回國内。這标志着端平入洛運動的徹底失敗,也是宋室中興大業的終止。

十二月十五日,蒙軍駐紮洛陽後,旋即揮師向南推進。龍骧、窦摯等宋将領在彭城、開封等地設防,卻早已無力回天。

一月初三,蒙古騎兵直逼汴京,宋軍最終決定棄城而走。當日,宋室官員攜家眷急于逃離,宋守将不得不引燃宮殿,策馬奔逃。次日,蒙軍長驅直入,占領了這座曾經的宋都。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随之而來的,是蒙軍殘酷的劫掠與焚殺。汴京之圍持續達十五日之久,當地軍民傷亡慘重。全城盡為焦土,淪為一片斷壁殘垣。這座黼黻巨鎮,再一次成為宋蒙争鋒的犧牲品。

失去汴京後,宋軍隻能徹底退回淮河以南地區,集結于彭城一帶。一月十八日,蒙軍沖破陣線,直撲彭城城下。雙方就此展開了一場持續大半年的絕地反撲。

在這場酣戰正酣之時,主力軍統帥趙範突然中箭身亡。其弟趙葵更是在龍門前戰死疆場。當家兄弟相繼離世,宋軍軍心開始動搖。

然而,即便如此,整個淮河戰線始終未有決破。從五月起,蒙古大軍瘋狂血洗、屠城掠地,但卻攻無可攻。因為面對頑強抵抗,蒙古主力無力渡淮決一勝負。

最終,雙方僵持不下,蒙古隻好放下狠話,勒令宋朝臣服。蒙軍一旦徹底渡淮,定将禍及中原十幾省,當年金朝覆亡時的慘狀将再度上演。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啟釁之舉,還是大勝後的順勢而為?

面對這種威逼利誘,宋理宗最終做出了痛苦的抉擇——于1235年4月,宋廷同意了蒙古的最後通牒,締結了"淮夷和約",徹底放棄了收複中原的夙願。

淮河以北,包括汴京在内的全部失地,都被無條件割讓。而作為代價,蒙古承諾餘留宋朝江南之地,并同意恢複往來貿易。這一恥辱性的條約,無疑宣告了宋廷夙願的徹底破滅。

就這樣,端平入洛運動在失利中畫上了句号。為收複故土、中興王朝而發動的這場浴血奮戰,終止在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之中。宋朝從此再無力重振雄風,隻能将疆土禁锢在江南一隅,等待着被曆史的風雲最終吞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