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作者:君兮寄相思

1234年,整个临安城仍沉浸在联蒙灭金的欢腾之中。在这片狂喜氛围中,有件更加大胆的想法渐渐浮现——收复失土的汴京和洛阳。这是南宋朝延续了几百年的夙愿,也是赎回国家勇气与尊严的机会。但迈向这一目标的道路,注定布满艰险与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顺势而为的时机,但反对派则视之为自不量力的冒险。在理想与理性的天平上,宋理宗最终将朝廷推上了一条未知的征程。这条路是否会通向光复故土的辉煌,还是深陷泥沼的万劫不复?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一、燕云与汴梁:南北朝复仇与振兴的夙愿

自从两宋鼎革,这片中原大地便见证了一段悲壮却又矛盾的历史。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与南方的汴京故都,早已成为两朝世代追求的夙愿与执念。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北宋王朝对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背后有着安全与统一的战略考量。作为华夷正途的中原王朝,北宋理应统治全疆,故而数次对女真族发动北伐,试图夺回这片领土。然而每每功亏一篑,不得善终。直至后期,北宋被迫联合蒙古灭亡契丹,最终却终点堕入亡国的深渊。燕云之梦,也就此永久破灭。

与之相比,南宋对汴京的渴望,则更多地来自于精神层面的眷恋与追求。自从靖康之难被迫南渡,汴京便成为南宋皇室向往复国的圭臬。南宋曾数次在与金人谈判时,极力要求重归开封。然而每当时机一现朦胧,金人便反覆无常,使汴京梦想遥遥无期。

尽管北宋与南宋对于两地的夙愿出于不同的动机,但他们对于这块土地所怀有的热诚与执著,却是完全相同的。期盼已久的理想,终于在端平入洛时有了实现的曙光。蒙军攻克蔡州,金哀宗战死,此役乃是决定性的一锤。宋理宗不仅为俘获金帝骸骨而扬眉吐气,更因此重新燃起了收复旧都的决心。

消息一经传开,朝野之人无不雀跃。毕竟,这不仅是中兴大宋的重要一步,对长期备受屈辱的南人来说,更是一个彻底扬眉吐气的机会。赵范、赵葵等人随即提出"据关守河"的主张,号召趁热打铁,北伐收复中原。理由确凿,亦有金人前车之鉴可循。反对派虽也直言此事冒险,但理宗帝已然心意已决。

于是,南宋调兵遣将,大举北伐,欲一举将中原大地重新纳入版图。行军路线直扑汴京,继而趋向洛阳,最后实现对潼关黄河防线的掌控。对于宋室来说,这是一次振兴复国的伟业,但同时也是一场自不量力的冒险。结果将会如何?这并非一蹴而就,必将经历艰难曲折...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二、声援与反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

在大军压境而来之际,朝野上下对于是否出师北伐理应三思而后行。支持和反对的阵营在临安城内随即形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观点在朝堂激烈交锋。

支持北伐一方,自然是由年轻的宋理宗帝领衔。登基十载,他初尝手握重权的滋味,当年方值而立之年,正是建立王师伟业的最佳时机。收复故土固然是一大动力,但帝心之中更怀着中兴大宋的强烈愿望。朝夕环视宫阙,岂无振衰起绩之心?

与之合力的,是如赵范、赵葵兄弟等积极开疆扩土的主战派。他们主张趁热打铁,奉陪皇上雄心,以联蒙灭金之胜为契机,顺势北上夺取汴京、洛阳及关隘,彻底扭转局面。况且历史往往循环往复,金人曾"据关守河"力挽狂澜,南宋岂不更应循此策略?理由确凿,声援如潮。

但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持理性观点者如史嵩之、乔行简、吴渊、吴潜等,对于"收复中原"的想法深表怀疑。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他们认为,长期战火肆虐下,中原粮草早已囫囵吞并,难以满足大军的物资需求。且即使侥幸夺取三京,南宋缺乏骑兵机动力量,根本无力坚守遥远的黄河防线。最为关键的是,出兵北上无疑会惹怒强大的蒙古,届时恐难以招架。种种忧患,确有其理。

面对朝野分裂的局面,宋理宗内心自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他明白鲁莽冒进可能酿成大祸,但作为一代帝王,又岂能将百年夙愿就此放弃?反复权衡之下,理宗帝最终下定决心,于1234年四月发布出师檄文,史无前例的"端平入洛"北伐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行军之路从一开始便举步维艰。京湖战区主帅史嵩之公开反对出兵,不但拒绝筹粮,更在朝廷三令五申下,干脆抗旨不从。四川战区主帅赵彦讷亦学风气之,全然不为所动。

如此阻力重重,端平入洛之役只能寄望于两淮战区。五月,赵葵受命统帅大军,兄长赵范亦牵头组建后勤补给,两兄弟艰难地组织着这场艰难的行军。

一边是来自上峰的期许,一边是现实的阻力重重,南宋就这样踌躇满志,却又忐忑不安,踏上了收复故土的漫漫征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注定将在接下来的征程中继续激烈交锋...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三、汴京之捷:光复故都的梦幻开局

1234年六月,赵葵麾下大军自归德府北上,开启了宋室北伐的长征。阻力重重,步履维艰,但"收复故土"的夙愿让将士们怀着决一死战的决心,义无反顾。

沿途,赵葵谋略过人,多次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军策略,避开了偌大金军的严密防范。八月中旬,宋军逐渐兜Transfer到了潼关以西,令金人猝不及防。

九月六日,宋军在夜色掩映下,悄然渡过了黄河,乘虚直扑汴京。临安的宋理宗帝闻讯大喜,连忙命人彭泽附近集结援军,准备配合赵葵一举攻破宋都。

九月八日清晨,宋军步卒早已混入汴京城内。突如其来的进攻令守城金军狼狈不堪。一场城内大混战在瓮城四处爆发,双方鏖战激烈,直至中午时分,金军终于彻底崩溃。赵葵亲率骑兵自北门杀入,攻陷了金人最后的根据地延福宫。汴京城,就这样在血雨腥风中迎来了主人公的易手换代。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整个战役宋军伤亡惨重,但终究小捷得胜。数万金人阵亡,15万平民更是在混乱中伤亡无算。但对于宋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也是收复家园的梦幻开局。

胜利消息如放虎卫传入临安,整座都城为之欢腾。宋理宗帝加封赵葵为抚江王,赐号"有勇",并亲自主持恢复汴京为"京师"的大典。重光汴梁的宋室,旋即在失而复得的宋都恢复了征服者的姿态。

十月,赵葵率领宋军继续北上,一路旗开得胜,抢先攻克了洛阳及其四周要地。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几乎尽在宋人掌控之下。有宋一朝上下,都陷入了兴师复国、扬眉吐气的巨大喜悦之中。

这一喜悦也并非虚无缥缈。洛阳、汴京的归顺,确实为重整河洛宋室奠定了基业。短短数月,宋军控制范围已远及河南、山东一带,并将据点推至潼关关外。朝野期盼已久的汴京城,再一次成为南北统一后的首都重镇。许久不闻的政治、文化中心亦得以启动。汴京的重新归附,无疑是奠定宋室君临中原的最坚实根基。

历经百年征战,终于在这一刻,宋人开启了振兴中原的伟业。然而,这前景一片光明的开局,很快就将被现实的阴影所笼罩。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四、洛阳溃围:运筹失算与备战不足的教训

宋军汴京捷报甫一传回,便遭遇了空前的滑铁卢。赵葵虽已占据洛阳城,但防范于外的蒙古骑兵此时展开了疯狂反扑。

十月二十日,赵葵麾下五千精锐骑兵自洛阳出击,对准位于龙门的蒙军营寨发动突袭。然而谁料蒙军早已有所防备,不但布下伏兵,还暗中调遣了大量增援。

宋军刚一陷入峡谷包围,便遭到蒙古连营的疯狂射击。火力凶猛,宋军无力回天。短短数小时,五千大军就已伤亡惨重。赵葵亲自督阵,竭力招呼残部突围,却被流矢射中身亡。龙门之役,从此化为一场惨绝人寰的溃败。

此役引发了宋军洛阳城防的全线崩溃。失去统帅,余部阵脚大乱,不战自溃。随后,蒙军展开了对洛阳的总攻,城内守军固若金汤,终究无力抵御。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十一月十三日,洛阳大败,城池失陷。赵茂英等将领仓皇逃出,满目疮痍。数万官兵横尸遍野,百姓更是流离失所。战后宋军只能固守汴京,但也不过是暂时的缓兵之计。

总的来看,这一溃败的根源缘于南宋对远征中原的重大失算。支出之多已超出北军调拨的财力与粮草供给。失去远水军粮的输送,北伐主力无以为继,根本就不具备坚守关中的实力。

再加上龙门惨剧后,宋军军心丧失殆尽。深圳重地而孤军作战,任何一点突发情况都可能导致覆灭。蒙古骑兵往来无阻,彼时便已控制了整个关中后路。

在这种被切断补给、困于孤军的困境下,宋军被迫弃守洛阳。龙门之败已说明了持续作战的无谓。而洛阳城也终将不攻自破,丧失更多生力军无疑是燃眉之急。

就这样,宋军在洛阳告终溃败,整个北伐行动也无法再往前推进分毫。汴京虽已攻陷,但只能权作暂时的根据地。眼看着蒙军骑兵游走于中原九州,宋人别无他法,只好暂时固守河南,等待着更为利好的时机。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昔日的疆场之捷如今只能化作遗憾的过往。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至少暂时被现实的力量狠狠击溃。宋人在这一重创之后,不得不审时度势,反思这一役的种种失算与罪过...

五、河南退却:宋室中兴之路的终止

洛阳溃围后,宋军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放弃汴京,全面撤回国内。这标志着端平入洛运动的彻底失败,也是宋室中兴大业的终止。

十二月十五日,蒙军驻扎洛阳后,旋即挥师向南推进。龙骧、窦挚等宋将领在彭城、开封等地设防,却早已无力回天。

一月初三,蒙古骑兵直逼汴京,宋军最终决定弃城而走。当日,宋室官员携家眷急于逃离,宋守将不得不引燃宫殿,策马奔逃。次日,蒙军长驱直入,占领了这座曾经的宋都。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随之而来的,是蒙军残酷的劫掠与焚杀。汴京之围持续达十五日之久,当地军民伤亡惨重。全城尽为焦土,沦为一片断壁残垣。这座黼黻巨镇,再一次成为宋蒙争锋的牺牲品。

失去汴京后,宋军只能彻底退回淮河以南地区,集结于彭城一带。一月十八日,蒙军冲破阵线,直扑彭城城下。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持续大半年的绝地反扑。

在这场酣战正酣之时,主力军统帅赵范突然中箭身亡。其弟赵葵更是在龙门前战死疆场。当家兄弟相继离世,宋军军心开始动摇。

然而,即便如此,整个淮河战线始终未有决破。从五月起,蒙古大军疯狂血洗、屠城掠地,但却攻无可攻。因为面对顽强抵抗,蒙古主力无力渡淮决一胜负。

最终,双方僵持不下,蒙古只好放下狠话,勒令宋朝臣服。蒙军一旦彻底渡淮,定将祸及中原十几省,当年金朝覆亡时的惨状将再度上演。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面对这种威逼利诱,宋理宗最终做出了痛苦的抉择——于1235年4月,宋廷同意了蒙古的最后通牒,缔结了"淮夷和约",彻底放弃了收复中原的夙愿。

淮河以北,包括汴京在内的全部失地,都被无条件割让。而作为代价,蒙古承诺余留宋朝江南之地,并同意恢复往来贸易。这一耻辱性的条约,无疑宣告了宋廷夙愿的彻底破灭。

就这样,端平入洛运动在失利中画上了句号。为收复故土、中兴王朝而发动的这场浴血奋战,终止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之中。宋朝从此再无力重振雄风,只能将疆土禁锢在江南一隅,等待着被历史的风云最终吞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