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作者:陳詞a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在偏遠的代地默默無聞,但一旦接手大漢王朝,就變得非常厲害。劉恒此前從未在朝政中有過建樹,甚至連他的母親薄姬都隻是一名淡泊名利的貴婦人,然而在諸呂專權被肅清後,竟然被陳平、周勃選中繼承皇位。這究竟是何原因?難道隻是因為他在劉氏子嗣中年紀最大?還是說他身上另有過人之處?對于這個從無人關注到一躍成為漢文帝的男人,我們不得不追問:他到底有何獨特之處,竟能在繼位後立刻主理朝綱,穩固根基,使大漢王朝更加強盛?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謹慎而果斷的決策力

漢文帝劉恒在進京繼位的這一關鍵時刻,展現出了過人的謹慎與果斷。當陳平、周勃率先使者來到代地,催促劉恒盡快進京繼任皇位時,劉恒并未貿然從命。他首先向左右郎中令張武等人征求意見。張武深知京城新舊權臣之間暗流洶湧,憂心忡忡,建議劉恒暫且拖延遷延,以觀後變。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然而另一員重臣宋昌卻力陳不同見解。他認為漢室根基已經深深植入天下人心,諸呂作亂也不過是蝼蟻暴動,雖遭撲殺但終歸無傷大雅。此時朝野已盡歸心效忠于劉氏,群臣迎接代王入主更是出于民心所歸,代王豈有置疑之理?兩說之下,劉恒依舊未果斷答複,而是傳回向母親薄姬禀報此事,并占蔔龜兆以決大事。

直到薄姬命占龜蔔者回報吉兆,加上薄昭親自向周勃、陳平核實無詐,劉恒方才放下心中顧慮。但他并未就此痛快前行,而是下令宋昌等六人先行長安,到渭橋停駐,而讓宋昌繼續前往京城探視實地動向。果然,宋昌一到渭橋便遭群臣擁迎,這才徹底消除了劉恒的疑慮。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劉恒進京之後的一系列舉動也印證了他謹慎果斷的品性。他不但立刻拜宋昌為衛将軍,掌控京師内外軍權;而且親自令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宮中禁衛。一應安排得當後,他方才正式入主未央宮,統領天下。這一連串謹慎而理智的行為,正是劉恒在繼位前能夠被陳平等人看重的重要原因。

出人意料的政治智慧

繼位即位後,漢文帝劉恒出人意料地展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藩王,外人原以為他将會被功高蓋主的陳平、周勃等人擺布,但劉恒立刻灑脫施展權術,主動出擊,巧妙應對。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首先,漢文帝對功臣們态度寬和,未對他們有絲毫戒備。他不但未對曾主張立齊王或淮南王的人加以猜忌,反而視若無睹,予以寬恕。在入主未央宮後,更是大度任用陳平、周勃等人為輔佐大臣,未加貶斥。這種寬仁有德的做法,令朝野上下無不感佩,也減輕了陳、周等人心中的戒心,為日後施政掃清了障礙。

其次,漢文帝妥善安撫了野心勃勃的諸侯王。雖然淮南王劉長、琅邪王劉襄等人因年歲稍輕而未入選,但文帝并未遺恨,反而挺而重用,将他們安插在樞要地位,以正其銳氣。更妙的是,文帝還順水推舟,巧借淮南王劉長的事例,展現"立長故順"的傳統,以慰籍其他被冷落的藩王。這種政治智慧,既化解了諸侯王的不滿,又堅持了中央權威,可謂權衡施展得當。

再次,漢文帝果決壓制了潛在的叛亂隐患。繼位之初,膝下并無子嗣,存在諸多親信外戚觊觎皇位。漢文帝敏銳意識到這一危機,于是迅速調遣親信重臣駐守京城,密切監視這些靠山子弟。一旦有風吹草動,立即嚴懲不貸,殺雞儆猴,夷平了一切威脅。通過這些積極有為的手腕,漢文帝在短時間内就鞏固了皇權,肅清了京城的黨争陰謀。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總的來看,漢文帝劉恒在出人意料之餘,也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政治智慧。既寬仁禮待陳平等人,又巧妙安撫諸侯野心;既打擊潛在威脅,又避免引起大動蕩。可謂權衡利弊,謀定後動,展現了一代明主的超群手腕。這種睿智,正是他能夠在短期内鞏固根基,統一朝綱的關鍵所在。

獨特的施政理念

漢文帝劉恒在繼位後施政理念獨樹一幟,與其他王朝開國君主有明顯差別。他的施政理念可謂簡樸自然,主張無為而治,循禮守則,充分展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其一,漢文帝堅持"無為而治"的施政理念。他認為,漢高祖劉邦開國之初,曾極力革新舊制,改革法律,收編賢能,正是這種大刀闊斧的作風,才使大漢王朝得以建立。但如今大漢根基已經穩固,國力漸盛,朝綱日趨完善,再行推行徹底的變革不啻于徒勞無功,甚至可能造成天下大亂。是以,漢文帝上位後主張"無為而治",不做大的改革,隻需遵循已有的成規,維持現狀即可。這樣的施政思路雖被當時一些開明大臣所诟病,但漢文帝審時度勢,堅持己見,最終亦無大過錯。

其二,漢文帝注重"循禮守則"的治國方略。作為傳統士大夫階層的代表,漢文帝自幼受到深厚的儒家教育熏陶,對于遵守禮教、秉持節制甚為看重。是以在他的治理思路中,禮法傳統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但親自撰寫《臨朐令》,鞏固了漢代法律制度的基礎;更是在朝政中屢屢強調"修明吉兇之典,隆重禮樂之事"的重要性,力圖通過嚴格的禮教限制,達到"移風易俗"的終極目标。這種循禮守則的施政理念,與其出身背景是分不開的。

其三,漢文帝在施政中借鑒了漢高祖的成功經驗。作為高祖之子,漢文帝清楚高祖當年克服重重困難、奪取天下的種種艱辛過程。是以在他治理天下的時候,時常回顧高祖的做法,視之為圭臬。比如在用人方面,漢文帝就極為重視賢良方正、勤懇盡職的人才,視之為"肱股股肱"。這一做法與高祖時代的"黥布"相通,旨在延攬人才,廣納賢路。又如在軍事方面,漢文帝也沿襲了高祖"精加鑽研"的做法,大力整饬軍務,加強軍紀,進而確定邊疆無虞。可以說,漢文帝在施政理念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高祖之基礎上,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結果。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總的來說,漢文帝劉恒繼位後的施政理念并非由他個人主觀臆造,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結合漢王朝實際情況,汲取儒家智慧和漢高祖經驗的成果。這種獨特而務實的施政理念,無疑也是漢王朝在他統治時期能夠持續太平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順勢而為的權謀手腕

漢文帝劉恒雄才大略,不僅施政理念獨到,更展現出了過人的權謀手腕。繼位之初,他就着手培植親信,疏遠異己,為日後統治計劃布局。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首先,漢文帝倚重了宋昌等心腹親信。上文已述及,宋昌是最先勸說劉恒進京的重臣。繼位後,劉恒便拜宋昌為衛将軍,掌控京師軍權。不僅如此,宋昌還專掌機密之務,成為漢文帝的得力智囊和謀臣。除了宋昌,漢文帝還廣納其他親信重用,如陳礽、周勃弟周苛等人,均獲重賞實權,成為漢文帝的左右手。通過這種親信用人之策,漢文帝在短時間内就建構起了自己的核心團隊,為日後施政奠定基礎。

其次,漢文帝有意無意地疏遠了功高蓋主的權臣。諸如曾建議立齊王、淮南王等人,都不再獲用重任,反而被邊疆放逐。即便是當初力主劉恒繼位的陳平、周勃,在初期雖仍留任,但漸漸也被裁撤權力,調離核心決策層。有趣的是,漢文帝對這些人采取的并非直接開革的手段,而是循序漸進、遊刃有餘的安排。如周勃雖仍留任丞相之職,但已名存實亡;陳平更是被委以名譽榮銜"漢王",事實上已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

再次,漢文帝權謀手腕之妙,還展現在靈活運用賞罰激勵賢能之策上。他時常設定各種名分榮銜,鼓勵群臣勵精圖治,如"昆弟九卿"之稱号便是對劉氏宗室中有賢德者的嘉獎。對于政績卓著者,則未雨綢缪,提拔重用,防止其生出異心。反之,對于那些朝野上下有異動的人,則嚴加處罰,絕不姑息,以儆效尤。如平定淮南王之亂後,雖淮南王獲赦宥,但所有黨羽皆遭嚴懲,確定根除隐患。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由此可見,漢文帝劉恒不僅有過人智慧,更具順勢權謀的超凡手腕。繼位之初,他就有意培植親信團隊,逐漸疏遠異己;在日常施政中,亦能靈活施加賞罰,激勵賢能臣工。這種出神入化的手腕,無疑是他能夠持續統治四十多年、确立漢朝基業的重要原因所在。

卓越的文治武功

除了過人的謹慎決斷、政治智慧、施政理念和權謀手腕,漢文帝劉恒在文治武功方面亦有卓越建樹,可謂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文治方面,漢文帝不僅着重修明禮教,保持朝綱大統,更親自撰書立說,推動文化繁榮。他編纂的《臨朐令》,借鑒古禮而有所創新,系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典籍。他又親撰《淳于氏》、《皂隐洞室》、《師曾經》等詩文,可謂文韬武略,才華橫溢。為激勵士人筆耕,漢文帝更專門設定博士館和"太常館"博士等名銜,确立儒生在朝的正統地位。這些做法,無疑奠定了儒學在漢代的基本格局,為後世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武功方面,漢文帝亦着力整頓軍務,厲兵秣馬。他深知當年漢高祖為了奪取江山付出了何等艱辛,是以非常看重野戰軍事,屢屢親自臨幸軍營,訓練士卒。為加強軍紀,他專設"五更"制度,規範軍事行動;又令禦史監軍,嚴懲違法紀律。在經曆了數次邊軍出師征戰,消弭外患之後,漢文帝更是訂立下"與戎居陸梁"的準則,訓練有素的精兵日夜同戎士共處,進而強化了邊防實力。

漢文帝劉恒本是無人問津的藩王,為什麼繼位後,就變得非常厲害?

當然,文武并舉,漢文帝更加注重文德之修。他将西北邊疆的一些富庶人家充任吏員,多方面開導他們,号召重視讀書修身,禁止争鬥嗜酒等陋習。同時,在京師等中央地區,漢文帝又廣設學校,鼓勵風雅詩書。這種重文輕武、文治理念,與漢高祖有所差別,反映出漢文帝時代社會大治、基業漸穩的發展趨勢。

結尾

可以說,漢文帝劉恒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樹可圈可點,既涵蓋了制度建設,又注重人才培養,文武并重,相得益彰。正是這種睿智全面的作為,奠定了漢王朝長治久安的根基,使得漢文帝無愧于"文治武力"的贊譽。

繼續閱讀